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袁秀月)近日,中小学生的口头禅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一位语文老师通过视频分享,在布置作业时,有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做不了一点”等网络流行梗。此前,也有媒体报道指出,网络黑话已悄然成为中小学生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语,甚至有学生将其写进作业和考试答卷中。
网络用语和网络热梗并非新鲜事物。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无数网络热梗应运而生,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独特表达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的兴起,网络热梗的影响力逐渐渗透至中小学生群体,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批评者认为,过度依赖网络热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无需过度紧张。
事实上,技术发展带来的语言变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孩子会说网络梗,而是他们只会说网络梗,失去了对经典语言的掌握和运用。
这其中的平衡至关重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因为社交需求、认同感、好奇心和趣味性等因素,了解并使用网络用语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每个人的青春都曾有过“非主流”的时期。但如果孩子不仅仅是在玩耍时使用网络梗,而是沉迷于网络和短视频,张口闭口都是热梗,甚至因此影响了学习,那就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了。因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语言能力的弱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思考能力。
还有人质疑,诗词和成语在平时生活中用不到,为什么要学习?而网络用语表达更高效、更新颖,为什么不能学?其实,快餐文化和经典文化可以并存,但快餐文化永远无法取代经典文化的地位。课本里的诗词和成语,不是华而不实的装饰,也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精髓。它们会在你人生的某个关键时刻,发出应有的光芒。
在几乎人人都刷短视频的今天,应对这一问题并不容易。这更需要家校之间的紧密配合。家长要以身作则,合理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用语。学校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时创新语文教学方式,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流行与经典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实现语言的平衡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