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阳10月29日电 题:探访渠首移民示范村邹庄: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作者 刘鹏 康帆
清晨的阳光洒在河南省淅川县邹庄移民新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随着悠扬的乐声舒展身体,一招一式练习着八段锦。这个曾因南水北调工程而整体搬迁的村庄,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内涵。
“村里专门安排老师教我们八段锦、太极拳,还有广场舞,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生活。”村民赵正风笑着说,“搬迁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

图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风景。杨浩 摄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为支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淅川县累计搬迁移民36.8万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迁安史,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奉献篇章。
邹庄村便是这段历史的缩影。2011年6月,全村175户750人从丹江口水库沿岸的油坊岗村整体搬迁至现址,组建为新的建制村。作为距离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仅3公里的村庄,邹庄村不仅承载着移民安居的重任,更肩负着守护干渠“水龙头”的生态使命。

图为邹庄村广场上的移民精神浮雕墙。刘鹏 摄
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成为关键课题。面对村小、人少、产业基础薄弱的挑战,淅川县创新提出“大邹庄”发展规划,通过整合水闸、下孔、孔北等邻近村庄,推动组团式发展。依托优质生态与清洁水源,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与乡村旅游,为移民村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土地利用方面,邹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36亩,整合资金26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草莓大棚353座。仅大棚租赁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近40万元。草莓产业不仅成为村民的“甜蜜事业”,更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协同发展。
除草莓种植外,邹庄村还引进渠首果园农业公司,建设绿色果蔬基地,种植猕猴桃、葡萄、莲藕等特色作物,打造集采摘体验、民宿住宿、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邹庄水土好,种出的水果特别甜,效益很可观。”公司负责人魏学林介绍,目前全村已发展生态瓜果3000余亩,带动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为邹庄村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农家小院(资料图)。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村庄面貌的焕新,邹庄村的旅游吸引力日益增强。近年来,该村深入挖掘移民文化与红色资源,打造“涌泉”“掘井人”等旅游节点,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产业观光线路,不断拓宽移民增收渠道。”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介绍,目前全村已发展民宿46家、农家乐5家,年接待游客量超100万人次,乡村旅游已成为增收新引擎。
“游客越来越多,就业机会也更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该村讲解员鲁亚楠说,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她平均每天讲解近10场,这份工作既保障了收入,更让她实现了推介家乡的愿望。
“邹庄村的发展实践是淅川县系统性推进移民安置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缩影。”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主任王勇表示,近年来,该县通过产业引领、就业扶持、完善设施等综合举措,持续增强移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打造美好移民村示范区。
如今的邹庄村,正沿着“生态农业+特色种植+红色旅游”的融合路径稳步前行。村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70万元跃升至2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翻了两番。昔日的移民村,已蜕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淅川广袤乡间,越来越多移民村正像邹庄一样,立足资源禀赋,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