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10月29日电 (付敬懿)“从铜官窑瓷器远销海外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陶瓷贸易早在唐代就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内,菲律宾《星报》记者雷尼尔·艾伦·罗达凝视着“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这些穿越千年的瓷器如同时空胶囊,将盛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图景徐徐展开。
 
29日,“在长沙,感受活力中国——2025海外媒体星城探索之旅”采访团走进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的沉浸式体验,解码这座千年窑口的文明密码。作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铜官窑的瓷器曾沿湘江入长江,经“黑石号”商船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唐代中外贸易的重要见证。
在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40余米长的谭家坡一号龙窑依山势而建,完整保留了唐代制瓷的烧造区与制作区。通过3D复原沙盘与剖面模型,游客可直观感受从制坯到烧成的17道工序。遗址管理处讲解员杨雷介绍:“这里出土的瓷器装饰首次融合了中华诗词、书法与波斯、阿拉伯纹样,开创了瓷器艺术跨国界融合的先河。”
 
博物馆内,“诗意的彩瓷”主题展通过多媒体互动与场景复原,系统呈现了唐代瓷器生产从原料开采到海外运输的全产业链。展柜中,刻有阿拉伯文铭文的青釉褐彩碗、绘有椰枣纹的执壶等文物,无声诉说着当年“江上樯帆云集,岸边酒肆林立”的盛景。
如今的铜官老街仍保留着70余家陶艺工坊,非遗传承人刘坤庭的工作室里,游客可体验拉坯、上釉等传统技艺。“我们通过短视频记录创作过程,让年轻人感受‘陶都’的现代活力。”这位15岁入行的非遗大师表示,其作品已开发出茶具、文创穿戴甲等30余种新产品。
泰国国家电视台主播艾瓦里恩·安纳塔玛特感慨:“这里既有保存完好的唐代龙窑,又有结合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传统与科技的融合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据统计,铜官窑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湖南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