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29日电 (记者 许婧)记者从29日举行的上海市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获悉,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全球产业升级贡献“上海智慧”。

创新基地赋能产业:37个技术标准平台推动标准与研发同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以标准化创新为抓手,将标准嵌入科技创新全链条,推动标准研制与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同步发展。依托各区产业集聚优势,围绕电子设计自动化、量子网络、家电智能互联等前沿领域,累计建设3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将产业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近三年,全市牵头和参与制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国家标准126项,培育“上海标准”64项,形成“标准引领产业、产业反哺标准”的良性循环。
国际标准枢纽落地:ISO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助力设计之都建设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业领域技术委员会是全球标准化竞争的战略高地。2024年12月,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350)落户中国,由上海浦东明珠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该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国际标准制定,成为连接全球专家、推动标准落地的关键枢纽。此举将显著促进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助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并为服务消费升级提供标准支撑。
标准“出海”拓展全球影响力: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企业引领规则制定
上海稳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通过推动大模型、元宇宙、电子竞技、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国际标委会落户,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已累计牵头制定ISO、IEC标准251项。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企业探索“标准出海”,将车载激光雷达、高速铁路等上海标准通过工程建设和进出口贸易输出至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推动中国技术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
高能级平台促进全球对话:外商投资企业深度参与标准制定
上海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电气运输设备等重点领域,举办国际标准化研讨活动,加快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搭建全球对话平台。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今年已吸引20余家企业参与43项国家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制定,涵盖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领域。例如,《集装箱电子单证标准》协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联动,将通关效率从3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2024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32亿箱,同比增长7.0%。
标准化人才培育体系:高校与企业协同打造复合型领军团队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上海985、211高校及高职院校申报全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标准化工程专业纳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生企带薪实习率达100%;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获“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特等奖。同时,鼓励企业培养标准化复合型领军人才,累计培育583名企业标准化总监,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标准研制及技术咨询工作。
长三角标准化协同:33项区域标准推动一体化发展
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指南》,发布实施33项政务服务、环保、交通等领域长三角标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例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标准协同,显著提升通关效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示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