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郑州如何打造差异化杜甫文化IP?专家支招创新路径

时间:2025-10-31 08:08: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令旗

中新网郑州10月30日电 (张楠) “杜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他是郑州的。”在29日于河南郑州举行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上,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的发言引发关注。他指出,杜甫出生于郑州巩义,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因诗圣而厚重,但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仍需突破传统思维。

文化基因:从《诗经》到诗圣的千年积淀

郑州不仅是《诗经·郑风》的发源地,更孕育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文学巨匠。刘明华特别提到,尽管杜甫现存1455首诗中无直接描写郑州山水的作品,但其早年散佚的千余首诗作或藏有与故乡的隐秘联结。现存诗作多创作于流寓期间,其中近半数诞生于蜀地,这一现象为文化IP打造提供了独特视角。

成都样本:杜甫草堂的文化活化启示

成都杜甫草堂的成熟模式成为讨论焦点。该地通过“人日游草堂”等持续三十余年的品牌活动,将诗歌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刘明华分析称,成都的成功在于超越了简单的籍贯争夺,而是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君子品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这种“精神共鸣”模式,为郑州提供了重要参考。

差异化路径:郑州的三大创新方向

1. 深耕精神内核,避免同质化复制
刘明华强调,郑州无需复制杜甫草堂的物理形态,而应聚焦杜甫与中原儒家文化的渊源。例如,可挖掘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与郑州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历史关联,打造具有学术深度的文化项目。

2. 文化遗迹的场景化转型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建议,郑州可依托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等遗迹,开发“诗歌第二课堂”。通过非遗体验、音乐书画融合等创新形式,让诗圣精神渗透至市民日常生活,形成“人人可参与”的文化生态。

3. 跨区域合作构建诗歌文化带
王飞提出,郑州应联合成都、重庆等诗歌名城,通过资源共享、线路联动等方式,打造“中国诗歌文化走廊”。例如,可设计“杜甫足迹之旅”跨城研学路线,将郑州的《诗经》浪漫与成都的杜甫沉郁形成互补,提升整体影响力。

长效机制:文化IP的可持续运营

专家们一致认为,文化IP打造需避免急功近利。刘明华建议,郑州可结合传统节日设计特色活动,如在重阳节举办“登高诵《九日》”诗会,通过情感共鸣激发文旅消费。同时,需建立“政府引导、学术支撑、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确保文化项目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不仅为郑州提供了破局思路,更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文化IP,永远始于资源,成于创新,终于共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