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正式亮相。三名航天员中,一位佩戴金边眼镜、面容白皙的成员引发广泛关注——他是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新星张洪章,将成为继神舟十六号桂海潮之后,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这一身份背后,折射出科学家进入太空的严苛标准与特殊使命。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科学家进入太空通常以载荷专家身份执行任务。这类人才需具备特定学科背景,经过至少两年航天训练,专门在太空完成地面难以实现的复杂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例如张洪章此次携带的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研究项目,直接针对航天电源关键技术突破,同时他还负责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等多项任务。
载荷专家的选拔与航天任务高度绑定:执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时优先生物学、医学专家;开展天文观测任务则侧重天文学、物理学人才。这种精准匹配确保太空资源得到最优利用。
庞之浩指出,在航天员体系中,载荷专家的身体要求虽低于航天驾驶员和飞行工程师,但仍需达到特殊标准:
这些要求确保科学家能在太空环境中保持高效工作状态。
我国自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起实施专业分类,载荷专家需经历:
完成全部训练后,候选人还需经历半年至1年的飞行乘组选拔。该过程贯穿任务训练全过程,直至发射当天才确定最终名单,已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也需重新参与选拔。这种动态筛选机制确保每次任务都能派出最优组合。
从张洪章的案例可见,科学家进入太空既是个人荣誉,更是国家航天战略的重要组成。他们承载着突破关键技术、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使命,其选拔标准与训练体系折射出中国航天事业的严谨态度与科学精神。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