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隆重举办。本次大会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文明乡风建设的有效路径和具体办法,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还是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等场合,大操大办、攀比之风盛行,不仅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传统礼俗的初衷。如何打破这些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广西阳朔县金宝乡,吴正军老两口正在为儿子吴金德的婚礼忙碌着。老吴家收入全靠打零工,日子并不宽裕。在当地,婚丧嫁娶时,同姓家族和邻居都会前来帮忙,但以往从帮忙开始就要办酒席,连续几天的流水席让不少家庭苦不堪言。这种攀比之风在全国多地普遍存在,中央高度重视遏制婚俗陋习,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但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很多人即使丢了“里子”也要挣足“面子”。
然而,今年吴金德的婚礼却与众不同,喜庆热闹中透着轻松,节约了不少开支。这一变化得益于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广西阳朔婚姻登记处,新人登记后,办事人员会主动推介婚礼简办,利用关键环节的关键人物进行宣介,推动婚俗思想认识的转变。
思想转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真正认同并践行婚俗改革。当地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将红白事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等具体事项写入其中,使移风易俗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朝阳村将喜事规模控制在15桌以内,丧事规模不超过20桌,每桌宴席标准不超过400元,这一举措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刹住了攀比之风。
此外,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还以婚礼“提调”的身份参与婚礼筹备,控制采买标准,既让客人吃好,又不铺张浪费。吴康锡作为吴正军家婚礼的“提调”之一,全程参与筹备工作,确保婚礼既喜庆又节俭。
移风易俗不仅是为了改变陋习,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的精神风貌。如何在移除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基础上,发展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倡导新时代科学理性的文明风尚,成为乡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新挑战。
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曾经村民闲暇时无所事事,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然而,随着免费农民画学习班的开设,这一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村民陈美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培训班,通过学习,她将绘画技术与生活、民族特色相结合,进步迅速,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画师。她的画作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多次入选各级画展,并入选202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陈美美的成功并非个例。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学习农民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独峒镇作为三江农民画的起源地,镇上的侗画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农民画的发展历史,还搭建了创作平台,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绘画、交流。绘画已成为当地村民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作者已超千人,还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他们创作的大量作品广受欢迎,三江农民画全产业链预估年产值约1200余万元。在广西书画院、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支持下,三江侗族自治县定期举办侗族农民画文化艺术节,将农民画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农民画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
倡导与约束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使得群众乐于接受移风易俗并付诸行动。同时,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广西全区,这些举措使移风易俗工作进一步推进,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采访期间,记者深刻感受到了新时代文明风尚下农村活力满满的新生活。无论是因为爱情走在一起、不被高额彩礼和豪华婚宴所累的一对对新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爱意,还是陈美美和友人们相互支持、共同作画的兴奋场景,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向上、进取的生活态度。这就是移风易俗所带来的积极变化。风俗之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破立并举,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编辑丨田宇
摄像丨孙利民 黄海峻
策划丨余仁山
剪辑丨佟永杰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