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体验场景,湖南红色旅游创新业态引爆年轻市场
线上参与红色知识答题赢取“寻访护照”,线下集章打卡兑换文创礼品——在2025长沙红色追寻季活动中,27座红色场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为游客打造出可触摸、可互动的红色旅游新体验。这场由新民学会旧址、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等革命地标串联起的红色之旅,正重新定义着年轻群体的文旅消费方式。
在韶山冲,全息投影技术将毛泽东诗词创作场景复现于舞台,观众跟随演员的朗诵与舞蹈,仿佛穿越至1925年的韶山。这种“科技+艺术”的呈现方式,正是湖南红色旅游创新表达的缩影。韶山《最忆韶山冲》演艺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伟人革命历程,周立波故居还原“山乡巨变”情景,通道转兵纪念馆推出音乐思政课与红色情景剧,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刻感悟长征精神。
“红色课堂、主题讲解、红歌快闪等活动成为吸引青少年的核心要素。”韶山景区工作人员透露,今年暑期研学团数量同比增长超40%,家庭亲子团占比达65%。郴州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小红星讲解员”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式研学”模式,让12岁学生王艺京感慨:“亲手触摸历史文物,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震撼。”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3D推演技术,让游客通过指尖触碰细数衣物上的补丁;彭德怀纪念馆的AI导游“口袋导游”,能在3秒内解析文物背景;马栏山产业园运用AI修复的《雷锋》经典影片,以4K画质重现银幕……这些“科技+场景”的创新,正重构红色旅游的交互逻辑。
湘西德夯苗寨的5D苗境喜宴剧《德夯幻境》,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打造直径8米的“水中月亮”,带领观众穿越至1938年烽火湘西。观众不仅可观看演出,更能成为“剧中人”参与互动。湖南省委党校教师姚璐指出:“数智技术打破了红色文旅的空间碎片化问题,通过省、市、县三级协同,正在形成全域发展合力。”
湖南红色旅游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红色+产业”的生态构建。长沙县整合杨开慧烈士陵园、徐特立故居等资源,推出“红色+非遗+民宿”研学课程,15套主题活动使游客停留时长延长至2.3天。湘西十八洞村依托精准扶贫展览与红色党课,将文旅产业打造为支柱,村民通过农家乐与非遗体验实现增收。
曾因铀矿开采闻名的711矿,如今转型为集红色教育、温泉康养于一体的潮流景区;沙洲村将“半条被子”故事嵌入思政教育,推动红色培训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5年湖南红色旅游相关餐饮、住宿消费同比增长57%,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2亿元。
“通过打造经典IP与爆点项目,湖南红色文旅正从‘一次性打卡’转向‘持续性体验’。”姚璐认为,这种高质量突围模式,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本报记者 王鑫 《工人日报》(2025年11月0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