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档口AI图片造假:虚假宣传触碰法律红线,监管新规呼之欲出
本报讯(记者 张千)当AI技术成为外卖行业营销工具,一场关于诚信与法律的博弈正在上演。10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王女士在浏览外卖平台时,被一家拌饭新店的'高人气'头像吸引:画面中门店招牌醒目,店内座无虚席,门口甚至排起两列长队。但放大图片后,AI生成的像素噪点暴露了真相——这竟是一张虚构的场景图。
实地探访:美食城档口摇身变'网红堂食店'
记者通过外卖平台搜索发现,北京地区共有3家同名店铺使用该AI头像,平台显示累计销量超40万单。但当记者根据地址找到实景时,却只看到地下二层美食城内一个不起眼的档口:没有独立用餐区,招牌简陋,与平台营造的'精品堂食'形象大相径庭。
这种'图片诈骗'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外卖商家不仅在店铺头像上使用AI生成图,商品页、商家信息页也充斥着虚拟场景。更有甚者,通过'门头改字'服务,将实拍店铺招牌上的店名替换为自家品牌,成本仅需数十元。某二手平台卖家直言:'可提供门头PS服务,审核不过退全款。'
技术升级:合成视频突破平台审核防线
随着外卖平台要求商家提交'一镜到底'的门店视频,造假技术也随之升级。记者发现,部分卖家提供视频合成服务:将客户指定的店名'嫁接'到其他餐厅的实景视频中,生成以假乱真的门店展示素材。'我们用真实场景打底,比纯AI图更难被识别。'某视频制作商透露,此类服务报价从50元到200元不等,但均明确表示'不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警示:虚假宣传或面临高额处罚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邓煦指出,商家使用虚假图片视频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与第九条。而提供造假服务的第三方,若明知用途仍参与制作,则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的'帮助虚假宣传'行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监管动向:无堂食商家须加注特殊标识
针对外卖行业乱象,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平台在无堂食商家的首页及主页面加注'无堂食'标识。'这相当于给纯外卖商家贴上'诚信标签',帮助消费者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
记者注意到,部分外卖平台已开始试点商家资质可视化功能,要求上传门店实景照片与视频。但技术造假与法律监管的博弈仍在继续,这场关乎行业健康发展的较量,或将深刻改变外卖市场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