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兰察布11月4日电 题:集宁生态蝶变:从荒山到绿城的生态算力重构之路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清晨的白泉山森林公园,第一缕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林叶,53岁的孙杰结束5公里晨跑时,运动手表显示心率稳定在120次/分。"这里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3000个,比市区高5倍。"这位坚持三年晨跑的市民指着智能手环数据说,这座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玄武岩上的生态革命:石头山长出四季花海
位于阴山山脉南麓的集宁区,其地质构造以玄武岩为主。"白泉山的土壤含70%白灰石,遇水发热温度可达60℃,普通苗木根本无法存活。"区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王立军展示着岩芯样本解释道。这座因地质特性得名的山峰,曾是城市北部的生态伤疤——水土流失率达83%,年均降雨量仅380毫米。
面对极端立地条件,生态修复团队采用"五步造林法":首先在岩石缝隙打入2米深锚杆固定客土,再铺设30厘米厚改良基质,配合树穴覆膜技术保持湿度。"每棵树都配有输液袋,就像给病人打点滴。"参与建设的园林工程师丁磊指着油松上的营养液装置说。这套包含12项专利的技术体系,使苗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98.6%。
如今的白泉山形成"春赏连翘夏观槐,秋品山杏冬看松"的立体景观。山顶投资1.2亿元建设的凤凰楼,配备360度环幕观景系统,可实时监测PM2.5、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夜间灯光系统采用低功耗LED,年节电12万度,成为内蒙古首个碳中和景观建筑。

母亲河的生态重生:22公里流域治理样本
在霸王河国家湿地公园,65岁的摄影爱好者王美玲正用长焦镜头捕捉蓑羽鹤的身影。"十年前这里布满37个采石坑,最深达23米,河水PH值高达9.2。"她翻出2015年拍摄的对比照片,画面中浑浊的河道与如今清澈的水面形成强烈反差。
2010年启动的生态修复工程,创新采用"梯级治污"模式:上游建设8.3万立方米调蓄水库,中游布置人工湿地净化带,下游实施生态护坡工程。"我们种植了芦苇、香蒲等12种本土水生植物,形成4.2公里长的生物过滤系统。"区农牧水利局副局长郭威指着监测数据说,河水氨氮含量从8.2mg/L降至0.5mg/L,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三级河长制实施后,全区46条河道配备127名专职河长,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水质。2024年监测显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7%,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年固碳量达1.2万吨。

智慧管护体系:让每片绿叶都精准生长
在满达西街智慧园林管理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387个土壤墒情监测点的数据。"当酸碱度超过7.5时,系统会自动启动滴灌系统补充硫酸亚铁。"技术员戴亚军演示着智能养护平台,该系统整合了气象预报、病虫害预警等12个模块,使养护效率提升3倍。
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管护团队制定"一园一策"方案:老旧小区周边公园采用抗污染树种,商业区广场配置滞尘能力强的灌木,学校周边种植无飞絮杨树。在神舟公园,工作人员正在给地被植物喷洒生物制剂。"这种苦参碱制剂可有效防治蚜虫,且24小时降解无残留。"
精细化养护带来显著生态效益:城区年滞尘量达1870吨,相当于390辆重型卡车的载重量;夏季平均气温较十年前下降2.3℃;游客高伟在社交媒体写道:"这里的行道树会呼吸,每片叶子都在讲述生态故事。"
从"石头缝里种树"到"智慧云端护绿",集宁区用生态算力重构了城市发展基因。最新数据显示,该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五年保持92%以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达47%,走出了一条北方干旱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