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因与父亲激烈争吵而辗转难眠的林晓晨,在短视频平台又一次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影响”。当她无意识地点进一个直播间时,主播温柔的声音传来:“原生家庭不是你的错,我能帮你把伤口变成铠甲。”连麦倾诉后,林晓晨感到“被倾听”的温暖,随即预定了付费课程。这一场景,正成为当下网络心理直播课的缩影。
95后程序员殷曦则在遭遇情感危机后,被自称资深心理咨询师的主播用“回避型依恋”“情感投射障碍”等专业术语精准戳中焦虑。然而,当他试图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模板”与女友沟通时,却换来“你是不是看了奇怪的东西”的质问。“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殷曦无奈地说。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类直播间,以“3天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等速成标签吸引用户。这些直播间通过连麦互动、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观众购买课程。然而,有人认为其“专业有效”,也有人质疑“噱头骗钱”。当心理问题成为流量密码,网络心理直播课究竟能否真正疗愈心灵?年轻人又该如何辨别真伪?
20岁的林晓晨第一次在心理直播间与咨询师连麦时,情绪崩溃了。“小时候我家就像‘战场’,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摔锅砸碗是家常便饭。”长期压抑的环境让她敏感自卑。进入大学后,她首次接触“原生家庭”概念,并在直播间评论区写下内心困惑。温柔的主播主动邀请她上麦,全程耐心倾听,偶尔回应“我理解”“这不是你的问题”,最后轻声建议:“你的情况需要系统疏导,我的付费课有原生家庭模块,可以考虑。”
699元的课程费用不菲,相当于她半个月的餐费。但仔细查看主播资质——名校学术背景、1000+咨询个案时长后,林晓晨决定尝试。课程让她惊喜:“老师讲得很细腻,每个案例都像在‘演我’。我仿佛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委屈和无奈被点亮。”学员微信群里的互相鼓励,更让她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这门课既是学习,也是疗愈。我理解了父母行为的深层原因,正在寻找新的相处方式。”林晓晨说,“虽然家庭氛围改善尚需时间,但我希望未来能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指出,心理直播课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状。“专业心理咨询费用高,线上‘薅羊毛’能获取有效信息,对部分人颇具吸引力。”他表示,匿名不露脸的网络环境为苦闷者提供了“陌生人树洞”,情感支持成为重要需求。对于合规的“心理陪伴”类直播,唐信峰认为,若能满足公众需求、带来有效帮助,不失为一种新的陪伴方式。
但他也强调,主播需遵循心理咨询伦理。“通过公开连麦获取流量或引导购课,不应打着心理咨询名义。保护来访者隐私、减少创伤暴露风险是基本责任。”
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刘桐曾围观一次心理直播连麦,大为震惊:“这样也算心理咨询?”她指出,主播随意评价来访者,缺乏专业素养。“每次看到这类直播,我都想问主播的伦理守则,以及是否提前告知连麦者公开暴露创伤的风险。倾诉应在信任关系和安全环境中进行,网络公开环境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心理咨询师资质问题同样潜藏风险。95后女生曾婷婷进入一个亲密关系心理直播间,主播声称有海外留学经历,并打出“三句话疗愈不了你,是我的错”的标语。连麦时,主播要求提供出生日期,曾婷婷犹豫后报了农历生日。主播套用理论,断言她“性格执着,是焦虑型依恋人格”。当曾婷婷质疑时,主播笃定:“这是潜意识,你可能察觉不到。”“明显不靠谱,根本不是心理学。”曾婷婷果断退出。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陈晓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咨询20年,近5年开展过上百场心理直播课。她指出,许多“心理疗愈”与心理学无关,而是“身心灵”领域的内容,原生家庭话题尤为严重。“直播课上,大家比惨、痛哭,不专业理念反而激化亲子矛盾。”陈晓批评道,“真正专业的咨询师不会半夜直播,更不会煽动情绪。部分人无资质、无训练,却推销课程,像健身房销售。”
陈晓认为,许多心理直播连麦仅是心理倾诉,不应标注为“心理咨询”。“短时间、公开环境无法解决核心问题,反而像‘反复扒开伤口给人看’。”她解释,“专业咨询会清创包扎,而直播暴露伤口可能加重创伤。直播间不是无菌室,围观评论可能撒盐。”她的直播间常遇观众主动连线,但对严重心理问题者,她会劝其就医。
26岁的陆雨薇报名过原生家庭心理直播课,群组里300多人分享相似创伤:被贬低的职员、遭家暴的学生、因催婚抑郁的独生女。然而,“疗愈”却是固定套路——每晚直播解读《原生家庭创伤十大症状》,学员反复书写“父母伤害清单”。两周后,陆雨薇发现课程名不副实:主播照念PPT,穿插“成功案例”;提供的“和解话术”激化家庭矛盾,群友反馈“关系更差,怨气更大”。“理论增加了,操作方式却不适合自己。”陆雨薇说。
唐信峰指出,心理健康服务分三个层次:心理学科普(知识讲授)、心理教育(知识+技术练习)、心理咨询/治疗(深度互动疗愈)。“心理直播课多属科普部分。”他强调,原生家庭科普有意义,但理论传播需谨慎。“单纯讲述理论可能一刀切、夸张诱导购课,引发伦理问题。”
唐信峰与学生曾开展一项研究,面向“社恐”人群开发3小时科普讲座,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干预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但社交焦虑症状未显著缓解。“知识提升不等于症状疗愈,致病因素仍存在。深度干预如心理教育或咨询才更有效。”
陈晓也提醒,心理学课程无法“精确到本人”,“大道理都懂,仍过不好一生”是常态。“寄希望于直播课彻底解决问题不现实。可先学习理论,若察觉长期未解决的痛苦议题,需寻求专业帮助,并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平台。”
如何辨别靠谱心理直播课?唐信峰建议:一看主播资质,包括学历、受训背景、咨询和督导经验;背景模糊、流量大但不敢写明受训情况者需警惕。二看课程形式,心理科普增长知识,含练习体验的课程(如社群打卡)可能带来疗愈,但均无法替代心理咨询。三看法规政策,健全考核监管才能构建良好行业生态。“期待更多专业人士加入,传播科学、有循证依据的心理学知识。”唐信峰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