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春11月2日电(记者 郭佳)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革命性力量重塑中国黑土地保护模式。随着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在耕地质量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黑土地治理正从传统的被动修复转向基于数据驱动的主动预警体系,标志着中国农业生态保护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在2日于长春召开的第三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研讨会上,这一科研趋势成为核心议题。与往届聚焦“修复技术”“保护措施”的讨论不同,本届会议重点探讨如何通过AI技术实现治理模式的跨越式升级。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其团队正构建覆盖黑土地全域的“大数据+大模型”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与无人机巡检的立体化数据采集,实现从宏观土地质量评估到微观土壤成分调控的智能化管理闭环。
多支科研团队在会上展示了AI模型在土壤健康监测中的突破性应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基于DeepSeek平台的黑土地保护智能平台,已实现海量观测数据的实时分析与趋势预测。该所所长姜明向记者演示了系统功能:“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平台可自动识别土壤退化早期信号,较传统人工监测提前6-12个月发出预警,为保护措施争取黄金干预期。”
技术突破正推动保护模式根本性转变。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依托AI监测网络,当地已建立“一地一策”精准保护方案,在松嫩平原试点区域实现化肥使用量减少15%、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的成效。赵春江院士补充道,未来AI技术将向农业生产全链条延伸,通过智能决策系统优化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最终构建“监测-预警-干预-评估”的完整智能生态体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与黑土地保护的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传统监测覆盖面不足、时效性差等痛点,更通过数据要素的积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中国黑土地保护正加速迈向全球领先的智能化新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