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一起境外间谍机关窃取我国亲本种子的案件,引发社会对农业核心资源保护的关注。亲本种子作为我国严禁外流的战略物资,其重要性远超普通种子。某境外机构曾以高额报酬为诱饵,试图通过境内人员朱某某非法获取亲本种子,最终被依法严惩。这一事件暴露出境外势力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渗透风险,也凸显了保护种质资源的紧迫性。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指出,亲本种子是杂交育种中不可或缺的遗传材料,包括父本、母本(或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等)。以玉米为例,田间种植的杂交种子需通过特定亲本杂交保持优良性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这些亲本如同“基因模具”,其遗传纯度直接决定后代品质。
“亲本种子不仅是繁殖杂交种的基础,更是培育新品种的源头。”赵久然强调,掌握亲本意味着掌握种源核心。通过亲本可无限扩繁杂交种子,甚至组配出更具优势的新品种。例如小麦育种中,科学家需精选两个优良亲本杂交,再从后代中筛选突破性品种。
亲本种子一旦泄露,境外势力可借此建立完整的繁殖链条,直接复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这相当于将农业“芯片”拱手让人,严重削弱我国种业竞争力。赵久然分析,此类行为不仅侵犯育种者知识产权,破坏市场秩序,更导致国家核心种质资源流失,危及粮食安全。
我国对种质资源出境实施严格管控。农业农村部规定,重要杂交种子审定后5年内禁止出境,未审定新品种及其亲本材料管制更严。赵久然补充:“即使已审定的杂交种子,其出境也需层层审批,防止最新技术被轻易获取。”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渗透我国粮食领域,窃取科研情报,威胁种业安全。国家安全部提醒公众,若发现以下可疑行为,可通过以下渠道举报:
朱某某案中,其通过将亲本种子藏匿于其他出口集装箱规避监管,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17名涉案人员受到行政处罚。此案为农业领域反间谍工作敲响警钟——保护种质资源,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