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宁11月4日电(邓振海 林亿群)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11月4日消息,广西自然博物馆科研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Herpetozoa》(中文译名《爬虫》)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正式确认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掌突蟾属新物种——雅长掌突蟾(学名:*Leptobrachium yachangense*)。这一发现标志着我国两栖动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图为雅长掌突蟾生态照(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科研团队在雅长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时,于溪流环境中发现一批形态特殊的蝌蚪群体。经过长达一年的追踪观察,团队于2025年4月在同一区域成功采集到成年个体标本。通过形态学比较与基因测序分析,研究人员确认该物种与已知掌突蟾属成员存在显著差异,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新种认定标准,最终以发现地"雅长"命名。
雅长掌突蟾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成体体长仅3-4厘米,体表密布锥状疣粒,趾侧具窄缘膜但无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双色虹膜结构——上半部呈现铜橙色,下半部为灰褐色。该物种目前仅分布于保护区海拔800-1200米的常绿阔叶林溪流环境,对水质要求极为严苛,被国际生态学界视为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示物种。
此次发现不仅证实了雅长保护区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重要地位,更为两栖动物演化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专家指出,雅长掌突蟾的特殊栖息环境要求,使其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理想模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