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1月3日电(杨杰英 张颖)"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代‘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纽带从来不是坚船利炮,而是真诚与友谊的桥梁。"11月3日,在山西大学的一堂专题课上,来自老挝的留学生赵克胜以中老铁路为例,向同学们分享这条跨国铁路如何改变了两国人民的出行方式与经济生活。这一幕,正是众多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开展"感知中国"活动的生动写照。

课堂讨论中,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周森马将中国高铁与印尼雅万高铁进行对比分析。他指出,这条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不仅缩短了雅加达与万隆的时空距离,更通过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印尼铁路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走出教室,留学生们通过实地探访深化对中国的认知。在山西武乡县岭头村,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高明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智慧。他观察到当地政府如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民宿,通过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这些因地制宜的扶贫经验对非洲国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0.02毫米厚的"手撕钢"令越南留学生裴氏庄惊叹不已。这种可徒手撕开的超薄不锈钢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科技创新的突破路径启示我们,发展不是简单复制答案,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裴氏庄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传统文化体验环节则为留学生们打开了另一扇认知中国的窗口。在太原市非遗文化中心,留学生们亲手弹奏琵琶、体验茶道、临摹书法,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埃及留学生李仁安对山西天塔狮舞情有独钟,他拍摄的学习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获得百万点击量,"我希望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看到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这种文化传播效应正在形成连锁反应。越南留学生陈氏美幸在"非遗正青春"大赛中,以《剪纸艺术》作品斩获国际组一等奖,她计划将这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回家乡进行巡展。老挝留学生玛莉则通过研究晋商票号史料,深入理解了"诚信为本、义利相济"的晋商精神内核。
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传承,从脱贫攻坚到国际合作,这群来自五大洲的年轻人正用多维视角记录着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正如李仁安所说:"我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讲述者,要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