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3日电(林波 孙琳茹)当秋日的暖阳终于唤醒杭州城,满城期待的桂花却比往年来得迟了些。往年中秋时节已飘散满城香气的桂花,今年让爱茶人多了几分等待的耐心。这份等待,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花龙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小平而言,恰似一场跨越季节的修行。
他等待的不仅是金桂的绽放,更是春日里精心封存的明前龙井与秋日桂香的“迟来约会”。在冷库中沉睡半载的龙井茶坯,即将与秋日金桂完成一场关于时间与香气的完美交融。

11月3日,郑小平在杭州龙坞茶镇的茶坊里,将最后一批桂花均匀铺在龙井茶坯上。这位与西湖龙井结缘五代的茶人,回忆起三十年前的抉择仍感慨万千:“20世纪90年代,当我提出要研发桂花龙井时,村里人都觉得我疯了。他们说‘龙井茶卖得好好的,搞什么花茶’。”
面对质疑,郑小平的视野早已超越季节的局限:“杭州茶农为什么只能做一季春茶?能不能以桂花为媒介,打造贯穿四季的茶产品?”这份朴素的初心,支撑他走过二十余年寂寂无闻的岁月。他的坚持并非无本之木——桂花入茶的传统在杭州可追溯至宋代,明代《西湖游览志》便记载“桂花为茶,香韵独绝”,中秋月下品桂茶更是刻进杭州人骨子里的风雅。

被茶客誉为“双绝”的桂花龙井,其制作堪称一场精密的时空对话。郑小平揭秘制作精髓:清晨采摘的含露金桂,需与从冷库取出的回温龙井按1:5比例精准配比,通过传统窨花工艺让茶坯充分吸收桂花鲜灵。最关键的“收水”工序需用生石灰缓慢吸湿,“就像文火慢炖,让水分在石灰的呼吸间自然收敛”。
这般匠心造就的茶品,既有龙井的鲜醇回甘,又带桂花的甜润悠长。茶汤入口,先觉龙井的清冽,转而桂花香漫上舌尖,最终两者在喉间交织成“春秋芳华”的余韵。这份独特的东方茶韵,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惊艳世界。

亚运会期间,郑小平的茶坊接待了来自45个国家的宾客。“许多国家有饮茶习惯,但看到茶叶与鲜花的结合都感到新奇。”他展示着手机里与各国友人的合影,赛后不少人成为桂花龙井的忠实粉丝,更有日本茶商专程来学习窨制技艺。
这项非遗技艺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郑小平不仅免费向西湖区、龙坞地区11个村的茶农传授技术,还将窨制技法输出到贵州黔东南、云南普洱等地。云南小伙毛小力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个曾在茶坊前摆摊的年轻人,被桂花龙井制作过程吸引后主动求学。郑小平根据云南特产“滇红”的特点,创新传授“桂花滇红”制作技艺,如今毛小力的茶品已远销东南亚。
“非遗不是独占的宝藏,而是共享的财富。”郑小平抚摸着茶案上的窨花工具说,“当更多人因这片叶子增收,当杭州茶香飘向世界,这才是非遗真正的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