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3日电 (记者 陈静)当数字人“婉娘”以灵动姿态引导文化叙事,当AR/VR技术让盛唐街景在眼前重现,当AI导览系统重新定义古镇游览体验——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AI+非遗创新挑战赛的现场,来自全国高校的青年团队正用科技力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这场以“智创非遗,焕活文旅”为主题的赛事,不仅展现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的独特理解,更勾勒出智慧文旅的未来图景。
由全国泛酒店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办,上海商学院等五所院校联合协办的本届赛事,吸引了全国1243所高校参与,两届累计参赛人次近12万。与首届相比,今年作品呈现显著转型:从酒店场景优化到旅游产品开发,从景区管理升级到文化叙事重构,60%的方案已具备商业化落地潜力。赛事特别设置的“科普知识竞赛”与“商业策划赛”双赛道,既考验个人技术功底,又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最终12支团队从103支报名队伍中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赵晓伟指出,赛事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活页教材、推动标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他特别强调:“要让优秀方案从赛场走向市场,真正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跃迁。”
桂林旅游学院团队凭借“可居住的盛唐传统文化活态博物馆”方案摘得金奖。该项目构建了三维文化体验矩阵:数字人“婉娘”作为虚拟导游,通过AI算法动态规划游览路线;AR眼镜让游客在实景中触发历史事件重现;主题客房配备智能香氛系统,根据场景切换沉香、檀香等传统香道;文创盲盒则通过NFC芯片实现虚拟与实体收藏的互动。团队成员廖圆媛感慨:“从技术选型到文化考据,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这个过程让我们真正理解了科技如何服务文化。”
武汉轻工大学团队的银奖方案聚焦“五感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香道元素的创新运用重构酒店空间。团队开发的十二节气主题香片,采用非遗古法制香工艺,结合现代精油萃取技术;大堂香氛系统根据时段变化释放不同香型,晨间以薄荷醒脑,夜间用薰衣草助眠;客房内设置香道体验角,配备电子熏香器和香道知识互动屏。这种“看不见的科技,闻得到的文化”设计理念,获得评审团高度认可。
上海商学院两支入围团队带来截然不同的创新思路。《朱家角“AI织梦局”》方案运用AIGC技术生成个性化导游词,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动态调整路线,虚拟现实技术让放生桥、课植园等景点“活”起来。另一团队则提出“酒店-景点-会员”三端融合体系,游客在酒店办理入住时即可解锁景区隐藏任务,消费积分可兑换非遗体验课程,形成文化消费闭环。
评审团由教育界与产业界专家组成,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建柳特别指出:“选手们展现的信息调研、跨学科整合能力令人惊喜,这些正是行业转型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酒店业评委钱康透露,某国际品牌已与多个获奖团队接洽合作,计划将香道体验、AI导览等方案纳入年度创新计划。来自万豪集团的沈敏则建议:“企业应建立常态化校园创新工坊,让年轻人在真实商业场景中锤炼能力。”
赛场外的体验集市形成有趣对照:一边是皮影戏、剪纸、糖葫芦等传统技艺的沉浸式展演,一边是AI绘画、3D打印、全息投影等科技装置的互动体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似本次赛事的核心价值——用科技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激活传承基因。正如上海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劳晓芸所言:“当00后开始用代码解读《清明上河图》,用算法重现敦煌飞天,文化的传承便获得了永续发展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