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1月3日电 (范丽芳 秦瑜) 长期以来,患者携带CT、MR等胶片袋往返于不同科室和医院之间,遗失或遗忘历史检查结果不仅导致重复检查、增加经济负担,更浪费了宝贵的诊疗时间。如今,这一延续多年的就医模式正因山西“一卡一云”工程的落地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卡一云”启动: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11月3日,记者从山西省卫生健康委获悉,该省电子健康卡与医疗数字影像云平台(简称“一卡一云”)已正式运行。这一数字化工程通过“电子健康卡+云端平台”的组合,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跨机构互通共享,并优化了挂号、缴费、检查等就医流程,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腿”。
患者就医体验升级:告别“胶片时代”
对普通居民而言,最直观的变化是无需再携带纸质胶片。患者可通过“健康山西官微”的“晋像速查”功能,随时随地查阅个人影像资料及诊断报告。医生在获得患者授权后,可调阅其在省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历史影像记录。此外,电子健康卡支持预约挂号、诊疗缴费、检查检验、档案查询等全流程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等无智能手机或操作困难的群体,山西同步推出“亲情账号”代申领及线下人工服务通道。
政策解读:减负增效双赢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新华表示,“一卡一云”工程不仅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与奔波之苦,也降低了医保基金的不必要支出。据山西省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处处长郝元庆介绍,通过医保影像云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应用,可有效减少重复检查。按全省30%的重复检查比例估算,每年可节约近14亿元影像检查资金。
覆盖范围持续扩大:2026年实现全省二级以上机构全接入
截至目前,医疗数字影像云平台已接入全省341所公立医疗机构,电子健康卡在14所医疗机构上线运行。根据规划,山西力争在2026年6月底前实现影像云平台覆盖全省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及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推动电子健康卡向更多层级医疗机构延伸。
数据安全保障:全生命周期可控
在数据安全方面,所有上传至云端的医学影像原始数据均需经过脱敏处理。官方承诺,将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和审计追踪机制,确保医疗数据从采集到存储、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
未来展望:融合应用与增值服务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山西下一步将探索电子健康卡与医保电子凭证、社保卡、金融支付等功能的融合应用,同时挖掘影像云平台在临床诊断、科研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增值价值,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智能化升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