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突破性生物学研究,由丹麦技术大学Andreas H. Laustsen教授团队研发的纳米技术抗蛇毒血清,在小鼠实验中成功抵御17种非洲致命毒蛇的致命攻击,包括曼巴蛇、眼镜蛇和唾蛇等高危物种,为全球蛇咬伤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非洲蛇咬伤危机催生技术革新
据论文披露,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因毒蛇咬伤导致超3万人死亡或永久残疾,现有抗蛇毒血清存在三大致命缺陷:依赖动物血浆导致成本高昂、不同批次效果波动大、仅能中和部分蛇毒且易引发过敏反应。更严峻的是,传统血清无法预防蛇毒引发的组织坏死,许多幸存者仍面临截肢风险。

纳米抗体技术实现精准打击
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的纳米抗体工程技术,从免疫接种的羊驼和美洲驼体内筛选出能特异性中和蛇毒关键成分的微型抗体。这些直径仅2-4纳米的抗体可精准锁定蛇毒中的磷脂酶A2、神经毒素等致命成分,形成"智能防护网"。实验数据显示,新型血清在小鼠模型中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该血清对绿曼巴蛇和黑曼巴蛇的防护效果达80%,虽未完全阻断毒性但大幅延长了救援窗口期。

颠覆性发现改写治疗范式
《自然》配发的专家评论指出,这项研究挑战了传统认知——此前认为需要混合数十种抗体才能实现广谱防护,而纳米抗体的"精准制导"特性使其仅需3-5种成分即可构建防护体系。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更便于针对不同地域的蛇种分布进行定制化开发。
研究团队透露,下一步将开展灵长类动物实验,重点验证血清的长期安全性和剂量优化方案。若临床验证成功,这种热稳定性强(可常温保存)、生产成本降低60%的新型血清,有望在3-5年内推向市场,每年可挽救数万条生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