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AI赋能唐卡修复: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时间:2025-10-02 11:0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苏亦瑜

中新网成都10月2日电(何美锟)在四川大学智能系统研究院内,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实验正在展开。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赵启军带领团队,通过AI大模型实现了对破损唐卡的数字化修复——仅需十秒,一幅褪色残缺的唐卡图像便在算法运算下重现完整纹样与绚丽色彩。

AI修复唐卡技术演示

图为赵启军教授指导学生操作AI修复系统 何美锟 摄

千年唐卡遇修复难题,AI技术破局

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唐卡被誉为“流动的壁画”与“藏族百科全书”,其绘制需采用天然矿物颜料,经画师数月甚至数年精心创作。然而,受保存条件限制,大量珍贵唐卡面临褪色、开裂、图案缺失等风险。据统计,仅西藏地区就有超过30%的馆藏唐卡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在西藏调研时,看到许多千年唐卡因氧化和物理损伤变得支离破碎,这种文化损失令人痛心。”赵启军教授回忆道。传统修复依赖画师手工补绘,不仅耗时漫长,且修复效果高度依赖个人经验,难以保证色彩与纹样的历史准确性。

构建数据集:AI理解唐卡艺术的关键

将AI技术应用于艺术修复面临双重挑战:既要让机器理解唐卡复杂的宗教符号与叙事结构,又需精准模拟矿物颜料的物理特性。研究团队耗时18个月,在唐卡专家指导下完成4000余幅图像的标注工作,涵盖宗教人物、动植物纹样、建筑装饰等八大类题材。

“我们为每幅图像标注了超过200个特征点,包括色彩数值、线条曲率、图案比例等。”团队成员介绍,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模型逐渐掌握了唐卡“黄金比例”构图法则与矿物颜料显色规律。用户上传破损图像后,系统可自动识别损伤区域,生成3种修复方案供选择,修复精度达98.7%。

人机协同:科技与传统技艺的共生

面对“AI是否会取代画师”的质疑,赵启军强调:“数字技术不是替代者,而是赋能者。”他以实际案例说明:某幅15世纪唐卡的天王服饰出现大面积缺失,AI模型在0.8秒内生成了包含23种纹样变体的修复预案,画师从中选择最符合历史风格的方案进行微调,最终修复效果获得非遗传承人认可。

这种“AI初修+画师精修”的模式,使单幅唐卡修复时间从传统方法的3个月缩短至2周,色彩还原误差控制在3%以内。目前,该技术已通过国家文物局技术鉴定,并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保单位开展试点应用。

技术辐射: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新路径

研究团队正将技术扩展至壁画修复、木刻雕版保护等领域。在敦煌研究院的合作项目中,AI系统已成功修复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壁画局部损伤。“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保护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赵启军表示,未来计划建立非遗数字修复云平台,为全球文保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元宇宙、NFT等数字文化形态的兴起,这项技术也为唐卡艺术传承开辟新场景。团队已与多家文创企业合作,将修复后的高清唐卡图像转化为数字藏品,让千年艺术以数字化身触达年轻群体。“当AI遇见非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赵启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