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放宽35岁限制:如何构建能力导向的用人新机制?
专家建议引入能力分析模型,通过结构化测评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推动全社会用人观念向能力本位转型。
工人日报记者 陶稳
2026年度国考将报考年龄上限提高至38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至43周岁以下。这一调整不仅为“大龄考生”打开机会之门,更引发对如何构建能力导向用人机制的深层思考。专业人士指出,打破年龄门槛仅是起点,制度设计需兼顾机会公平与发展公平,推动全社会用人观念向能力本位转型。
“本来觉得自己被淘汰了,现在像是进入了复活赛。”山西省忻州市36岁的张女士这样形容报考感受。5年前开始考公的她,因年龄临近35岁上限已做好放弃准备,2026年国考年龄放宽后,她毫不犹豫报名:“突然多出3次机会,必须抓住。”
同样受益的还有广西桂平的周先生。36岁的他曾在企业担任程序员,因行业年龄歧视转考事业编后,仍持续备考公务员:“去年面试被逆袭,本以为没机会了,今年政策调整让我重燃希望。”河南周口的李晓萌则表示:“做过人力资源、客服,也创过业,但一直不稳定。看到年龄放宽后,感觉人生有了新方向。”
据国家公务员局数据,2026年度国考共有371.8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较2025年增加30万人。中公教育高级分析师李茜认为,报考人数创新高与年龄放宽直接相关:“为寻求稳定发展,不少‘35岁+’人群选择考公。”
“政府带头打破年龄门槛,倡导以实际胜任力作为用人标准,具有示范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家平分析,此举将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重新审视隐性年龄歧视,在依赖经验与专业判断的领域,成熟人才的价值将被重新评估。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张家平指出,随着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和延迟退休政策落地,职业生命周期延长,打破35岁限制顺应了人力资源开发规律。部分岗位需要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行业经验,35-38岁群体积累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有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能力结构。
尽管政策利好,但“大龄考生”仍面临多重困境。有6年考公经验的小林表示:“筛选出的岗位要么离家远,要么要求应届生或基层经验,基本没有合适的。”李茜分析,“35岁+”考生备考动机强、抗压能力强,但学习精力、记忆力不及年轻考生,且家庭牵绊多,时间精力分散。
社交平台上,不少考生担忧中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体检,或原单位工龄、职级衔接困难,对晋升空间和发展前景存在顾虑。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孙德超指出:“若仅放宽入口,后续体检标准、晋升机制沿用旧模式,高龄人才将面临‘进得去,发展难’的结构性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建议制度设计需向发展公平延伸。李茜提出:“应定制更科学的考核项目,建立合理的晋升阶梯。”张家平则建议建立“双轨制”发展通道,在行政职级序列外探索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序列,以专业成果、项目贡献为晋升依据。
“还可推行岗位适配度评估机制。”张家平介绍,通过引入能力分析模型,明确不同岗位所需核心素质,如应急反应、群众沟通、政策研究等,利用结构化测评实现人岗精准匹配,避免“一刀切”式用人。
事实上,地方已有先行探索。今年1月,四川省人社厅明确支持事业单位放宽招聘年龄条件;8月,上海市2025年度执法类公务员报考年龄上限亦调整为38周岁。这些实践为国考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