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警惕!“先交钱后赚钱”兼职骗局如何识别与防范

时间:2025-11-07 06:58:19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李岩

作者:熊丙奇(教育研究学者)

“想赚钱先交钱”——这句看似矛盾的口号,正成为新型兼职骗局的核心话术。据央视《财经调查》披露,大量年轻人在寻找兼职时陷入精心设计的陷阱,不仅未获收益,反而背负高额债务。这类骗局已形成“培训费+违约金”的双重盈利模式,其隐蔽性与危害性远超传统诈骗。

一、骗局升级:从“培训贷”到“兼职转培训”的产业链

涉事公司通过发布虚假兼职岗位吸引求职者,随后以“高薪兼职需培训”为由诱导签约。若受害者坚持完成培训,公司收取高额培训费;若中途识破要求解约,则按合同收取违约金。这种“两头通吃”的模式,使公司实现“零风险盈利”。

更值得警惕的是,骗局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第三方平台提供培训费分期支付服务,法律团队处理“债务纠纷”,甚至伪造兼职岗位信息制造合法假象。这种专业化运作方式,使得传统维权手段难以奏效。

二、法律定性困境:培训合同背后的诈骗本质

当前治理难点在于骗局常被误判为普通纠纷。从合同层面看,双方确实存在培训协议与贷款协议,受害者若中途退出易被认定为违约。但这种推论忽略了关键前提:所有签约行为均基于机构承诺的“高薪兼职”这一虚假诱饵

法律专家指出,若查证机构承诺的兼职岗位纯属虚构,即便合同条款完备,仍可认定为诈骗行为。此外,若机构掌握少量兼职岗位却不公开招聘,而是作为培训牟利工具,则涉嫌非法经营,严重扰乱就业市场秩序。

三、多维度治理:从个人防范到部门联动

数据显示,某知名投诉平台“兼职培训”相关投诉已超1.39万条。面对如此庞大的受害群体,需建立立体化治理体系:

  • 监管部门:公安、教育、网信部门应联合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排查培训机构经营资质与兼职岗位真实性
  • 平台责任:招聘网站需建立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对频繁被投诉的机构实施下架处理
  • 个人防范:求职者应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高薪承诺、不签署含仲裁条款合同、不参与需贷款的培训

某反诈中心负责人提醒:“正规兼职不会要求预先支付费用,更不会强制贷款培训。遇到可疑情况,可拨打12333(人社服务热线)核实企业资质。”

四、行业反思:构建诚信就业生态

这类骗局频发折射出就业市场深层问题:一方面,年轻人对灵活就业的强烈需求被不法分子利用;另一方面,部分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宣传突破监管红线。专家建议,应推动建立兼职岗位备案制度,要求企业发布兼职信息时同步提交岗位证明材料,从源头遏制虚假招聘。

面对不断升级的诈骗手段,唯有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律+个人警惕”的防护网,才能让兼职真正成为增收渠道,而非陷阱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