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汇报 王蔚 张挺 周俊超 王竟成 陈彦锴 邢千里 王卓 陈云峰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第十集《从崧泽文化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近日上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通过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与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的双重视角,揭开这座城市六千年文明史的层层面纱。该系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五家单位联合出品,以人文视角解读城市发展基因。

针对"上海历史仅百年"的误解,高蒙河教授指出:"通过系统考古发现,上海完整保存了马家浜-崧泽-良渚-广富林-马桥的文化序列,形成全链条无缺环的文明发展脉络。"作为上海最早人类活动遗址,崧泽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陶器等文物证明,这座城市早在6000年前就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进程,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史前时期。
"考古不是挖宝,而是理解城市的钥匙。"高蒙河强调,当前上海正通过文明探源工程打造文化自信样本,让遗址博物馆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磁场。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博物馆参观人次突破千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成效显著。
针对长江口二号古船项目,文少卿副教授揭示了科技考古的突破性应用:"我们首次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水下考古,通过双耳瓶内泥土的DNA检测,不仅推断出古船潜在停靠点,更精确锁定了末次航行时间。"这种"见微知著"的研究方法,使考古工作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历史重建。
考古工作站配备的低温实验室、3D扫描系统等先进设备,构建起"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流程。文少卿特别指出:"上海方案为全球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范式,特别是整体打捞与微环境控制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团队正在构建"上海序列"考古数据库,计划完整呈现从史前到近现代的城市发展图谱。
两位学者不约而同提到考古工作的范式转变。高蒙河认为:"当代考古正从学术象牙塔走向公众视野,通过沉浸式展览、数字复原等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文少卿补充道:"我们正在开发的AI考古助手,未来可实现公众实时参与虚拟发掘,这种互动模式将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
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背景下,上海文明探源工程正持续深化。从崧泽遗址的炭化稻谷到古船残骸中的DNA,六千年文明积淀不仅解答着"何以上海"的命题,更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关键拼图。正如文少卿所言:"上海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章节,解码这座城市的文明密码,就是触摸中华文明的跳动脉搏。"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将持续聚焦上海文化建设实践,通过30项重点工程案例,展现文化强国建设的上海探索。下期将解读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创新模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