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11月2日电(张楠 李海珠)当千年中医针灸遇上现代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中国·郑州“一带一路”中医针灸技术交流大会2日在河南郑州开幕,现场发布的“岐黄针灸大模型”与智能诊疗设备,标志着中医针灸正式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
本次大会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指导,郑州市中医院主办。开幕式上,全球首个面向针灸临床需求的“岐黄针灸大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整合经络腧穴定位、刺法灸法规范、病症治疗方案等核心知识库,通过认知推理技术实现“病-证-穴-法”全链条智能分析。
郑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徐学功表示:“我们以科技赋能中医传承,通过‘岐黄针灸大模型’等数字产品,推动中医诊疗标准走向国际,让千年岐黄之术实现更稳健的全球化传播。”
在针灸流派与非遗技术展示区,艾灸机器人、脉诊仪等“数字专家”成为焦点。工作人员张秋朋现场演示了艾灸机器人的操作:“设备可实现明火直灸,精准复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施灸手法,并通过体质辨识系统为每位用户定制个性化方案。”
另一款“AI+经方”系统同样引人注目。河南经方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数智岐黄·经方云”大模型,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根基,融合2000余位历代名医诊疗数据,可自动生成包含中药配伍、剂量调整的完整处方。
尽管AI在中医诊疗中展现强大潜力,但专家指出其仍存在技术局限。河南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副教授于冬冬认为:“AI通过舌诊图像识别和脉象数据建模,已能完成基础辨证开方,但像‘常氏三绝’‘帖氏飞针’等需要多年手感训练的针灸绝技,短期内难以被机器完全替代。”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主席王少白则强调数据价值:“AI在脉象记录、症状关联分析方面优势显著,但中医讲究‘一人一方’的精准治疗,这需要构建更庞大的高质量临床数据库,目前仍有很长路要走。”
随着WHO将针灸纳入传统医学战略,全球40余个国家已开展针灸立法研究。河南省针灸学会会长路玫透露:“德国、瑞士等国正在建立针灸疗效评价标准,巴西将针灸纳入公共卫生体系,起源于中国的针灸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本次大会展示的AI针灸大模型、智能诊疗设备等创新成果,不仅为中医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更通过“一带一路”平台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当千年智慧遇见数字科技,中医针灸正以全新姿态拥抱全球化浪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