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北京亦庄复赛 四强名单揭晓

时间:2025-11-07 14:0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付子豪

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 (孙艳平)当机器人与人类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迎来复赛阶段。经过多轮激烈交锋,湖北大学队、松延动力-松美美队、松延动力-小诺队、小禾队四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这场人机思辨盛宴引发科技界广泛关注。

机器人辩论大赛现场

人机思辨交锋 展现科技伦理新维度

复赛现场,正方机器人辩手“思睿”以清晰逻辑开场:“企业使用AI监控员工效率需建立透明化机制……”面对人类辩手关于隐私权的连环追问,机器人迅速调取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作为论据,其冷静精准的回应与人类辩手充满情感张力的反驳形成鲜明对比。赛场上,人形机器人通过肢体语言强化观点表达,仿生机器人则以数据模型拆解复杂议题,多形态智能体各展所长:有的从伦理学角度剖析脑机接口技术,有的用气候模型论证地球工程可行性,甚至出现“用博弈论解读外星文明搜寻”的冷峻视角。

本次复赛采用跨队“人机对战”模式,10支晋级队伍通过随机抽签,派出己方机器人与对手人类辩手展开对抗。辩题设置直指科技发展核心矛盾:“脑机接口读取犯罪记忆作为证据是否可取”“地球工程应对变暖是解决方案还是危险赌博”等议题,既考验机器人的知识储备,更检验其在陌生语境下的实时应变能力。评委团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等5个维度进行评分,全面评估机器人的综合思辨水平。

机器人与人类辩手交锋

三大技术突破 定义AI思辨新标准

相较于初赛的“同队协作”,复赛的“异队对抗”显著提升赛事难度。湖北大学带队老师刘瑀钒指出:“从人机并肩到独立对辩,要求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语音识别精度和快速决策能力。”团队通过强化语料库训练、优化手势关节灵活性,使“思睿”在辩论中实现0.8秒内的精准回应。松延动力工程师张秋各则透露,其研发的仿生机器人“小诺”通过逻辑响应机制升级,成功实现跨队辩论中的多轮次攻防转换。

赛事三大看点引发行业热议:一是机器人在陌生语境下的实时应变能力,二是不同算法模型展现的论证风格差异,三是碳基与硅基思维模式的模拟对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评价称:“当机器人开始用‘苏格拉底反问法’拆解论点,标志着AI已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数据显示,复赛阶段机器人平均每场调取知识图谱数据超2000条,语义理解准确率达92.3%,较初赛提升15个百分点。

亦庄布局 打造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这场赛事成为北京亦庄建设全国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的关键落子。作为北京市机器人产业核心集聚区,亦庄已汇聚300余家生态企业,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链。从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到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再到此次填补国内空白的“智能思辨”赛事,北京亦庄正构建“运动-执行-认知”全链条机器人赛事体系。大赛主办方表示,通过辩论赛形式突破传统测试场景,将有效推动AI语言逻辑、人机协同决策等核心能力研发。

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指出:“赛事既是技术试金石,也是产业催化剂。”在技术层面,辩论场景推动自然语言处理突破语义理解瓶颈;在产业层面,催生出智能司法、高级顾问等高端应用场景;在社会层面,通过可视化对抗拆解AI“黑箱”,激发全民科学思维。据组委会透露,决赛将于11月9日举行,届时将上演纯机器人之间的终极辩论,这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正在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未来图景。

本届大赛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五家学术机构及科大讯飞等企业联合承办。14支参赛队伍历经初赛选拔,最终四强将在决赛日向冠军宝座发起冲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