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智杰
发于2025.11.3总第121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台智能洗头机器人正成为“明星设备”。每天清晨,老人们排队等待体验这项创新服务——只需躺在特制躺椅上,机器人即可自动完成洗发、吹干全流程,耗时从传统人工的半小时缩短至8分钟。这一场景背后,是中国老龄化社会对智能护理设备的迫切需求。
老龄化加速:机器人养老成刚需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3亿,占比超五分之一;预计到2035年,这一群体将突破4亿,占比超30%。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探索养老机器人解决方案。2025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9月,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公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涵盖情绪陪护、康复支持等十大领域。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但机器人真正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替代护工:效率提升但功能有限
深圳市养护院院长李锡坡介绍,院内已引入上百款机器人,覆盖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场景。例如,AI康复治疗机器人通过机械臂扫描身体,精准定位按摩穴位;下棋机器人内置数百种棋谱,成为老人日常娱乐伙伴。然而,当前技术仍难以替代人工护理的核心环节。
连锁养老机构康乐年华董事长袁治指出,现有机器人多集中于重复性工作,如楼层巡检、清洁、送物等,但喂饭、换尿布等细致照护仍需人工完成。她坦言:“机器人能24小时待命,标准化操作出错率更低,但技术距离全面替代护工还很远。”
这一困境在失能老人护理中尤为突出。湖南一渡医疗CEO陈清团队研发的辅抱式移位机,通过腋下支撑技术帮助老人移动,解决了失能群体最棘手的移位难题。然而,这类专用设备仍属少数,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因技术限制,目前仅能完成洗衣、叠衣等基础家务。
从实验室到现实:需求匹配是关键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养老机器人落地仍面临“水土不服”。李锡坡发现,部分初代产品存在设计缺陷:压力感应床垫因缺乏防水性频繁损坏;摄像头式生命体征监测仪侵犯隐私,引发老人抵触。他强调:“产品必须兼顾生理与心理需求,价格合理、操作简单才能被接受。”
这一观点得到国际验证。英国艾伦·图灵研究所研究员詹姆斯·赖特在《机器人不会拯救日本》中指出,日本工程师因缺乏养老院实地调研,设计出的产品仅关注工程参数,忽视护理实际意义,导致市场接受度低。
在中国,企业同样面临数据匮乏难题。自变量机器人科技联合创始人庞浩坦言,实验室数据复杂性和多样性有限,而真实场景数据收集又依赖模型能力,形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为此,公司通过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具体场景中积累数据,推动技术迭代。
成本与支付:普惠化道路任重道远
高昂价格成为养老机器人普及的主要障碍。康乐年华董事长袁治透露,市面上一款安全巡检机器人售价达6万元,功能不稳定导致最终放弃采购。在她看来,1万至2万元是机构可接受的价格区间。
家庭端需求更为迫切,但支付能力有限。陈清团队曾向湘潭一户月收入2000元的家庭赠送移位机,对方因经济压力难以负担同类产品。深圳展会上,一位潜在用户表示仅能接受5000元价格,远低于成本线。
对比国际经验,欧洲通过保险体系分担费用,推动辅助产品普及。作为科技CEO姚萍介绍,当地失能老人购买清单内产品时,保险覆盖90%费用,个人仅支付5%-10%。中国虽已出台政府购买养老产品政策,但长远仍需社会化支付体系支持。
安全与伦理:创新需守住底线
安全风险是机器人推广的另一大担忧。陈清的产品目前主要投放于机构端,个人端多靠赠送,原因之一是缺乏售后服务和保险保障。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呼吁,建立保险机制平衡创新与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极小概率事故的赔偿责任。
技术层面,企业正通过多重手段提升安全性。作为科技搭建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结合深度学习、物联网和大数据,实时监测老人使用设备时的健康状况,提前干预异常情况。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强调,智能养老机器人必须具备传感器监测、紧急制动和故障自诊断功能,确保老人安全。
未来展望:技术与社会协同进化
尽管挑战重重,但养老机器人市场仍充满机遇。庞浩透露,自变量机器人已与深圳高端养老机构合作,在真实场景中积累数据。姚萍则期待通过长护险辅具租赁和商业保险合作,形成覆盖多场景的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价格并非推广的绝对关键,核心在于产品能否切实解决痛点。随着社会支付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持续迭代,机器人养老有望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值得信赖的日常伙伴”,为中国老龄化社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第39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