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山东多学科团队8小时生死营救:高龄孕妇主动脉夹层成功获救

时间:2025-11-07 15:15: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苏亦瑜

  中新网济南11月3日电 题:山东多学科团队8小时生死营救:高龄孕妇主动脉夹层成功获救

  记者 赵晓

  今年10月初的一个清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顾永忠被一通紧急电话惊醒。电话那头传来东平县人民医院的求助:“我们这里有一位42岁、孕33周的孕妇,超声检查发现A型主动脉夹层,情况危急,急需转院!”

  “人体定时炸弹”:A型主动脉夹层的致命风险

  A型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领域最凶险的急症之一,被称为“人体内的定时炸弹”。据统计,发病初期约有25%的患者会因血管破裂瞬间死亡,此后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顾永忠深知病情的严重性,立即联系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刚启动应急预案。

  张刚回忆道:“接到信息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主动脉夹层救治绿色通道,安排患者通过急救系统快速转运。”患者抵达医院后,CT扫描确诊为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更棘手的是合并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冠窦,主动脉根部撕裂形成的血肿已压迫右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梗。

  8小时生死接力:多学科协作的“拆弹”行动

  “必须分秒必争!”张刚迅速召集产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超声医学科、新生儿科等科室负责人进行术前多学科会诊。手术方案经过反复推敲后确定:麻醉团队实施精准全身麻醉,心外科医生预先游离股动静脉备插管;产科医生随即完成剖宫产与子宫动脉结扎;新生儿科医护将婴儿转运至监护室;最后,心外科团队接力完成心脏手术。

  当天15时许,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心外科医生张刚描述手术过程时仍心有余悸:“打开胸腔时,右心室收缩微弱,团队全程紧绷神经。”经过阻断、切开、缝合等精细操作,8个多小时的鏖战后,患者与胎儿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患者自述:忽视预警信号的惊险教训

  术后恢复的李女士感慨万千:“怀孕时查出妊娠期高血压,孕前产检提示主动脉根部扩张,但我没当回事。直到出事才知道多危险。现在呼吸轻快了,特别感谢医护团队。”

  张刚解释,A型主动脉夹层虽死亡率极高,但若未出现脏器灌注不良,当前治疗技术已较成熟。然而,孕产妇合并此类情况时,救治难度会呈几何级增长,对团队协作经验要求极高。

  体系化作战:标准化“母婴双线抢救”模式

  据悉,山东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已多次成功实施妊娠期主动脉夹层救治,逐步建立起标准化、流程化的“母婴双线抢救”模式。张刚强调:“此次成功的关键在于山东省产科联盟搭建的快速转诊通道,让患者赢在了时间上。”

  作为联盟牵头单位,省立医院产科覆盖全省16地市,通过“危重孕产妇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基层医院与省级专家实时连线,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疾病标准化诊治推广。联盟秘书顾永忠介绍:“我们设立了产科危急重症绿色通道,已收治多例联盟成员转入的危重孕产妇。”

  从个案到体系:十年协作升级诊疗技术

  顾永忠与心外科团队的协作始于2012年,当时接诊的孕妇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十多年来,疾病图谱从先天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逐渐扩展至主动脉夹层、马凡综合征等复杂病例。“患者病情更复杂,但我们的诊疗技术和团队配合也在不断升级。”张刚补充道。

  去年10月,两科室曾联合救治一位怀孕32周的马凡综合征患者。该病遗传概率达50%,会累及心血管系统,患者一生可能需接受两三次心脏手术。

  专家提醒:高血压管理是预防关键

  张刚特别提醒,高血压是引发主动脉夹层的重要诱因。他指出:“很多年轻人认为高血压无症状就不需服药,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秋冬季是高血压高发期,建议通过控制体重、调整生活方式、规范用药等方式做好血压管理。”

  此次成功救治不仅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力量,更为危重孕产妇救治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化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