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6日电(张煜欢)当生命进入终末期,如何让告别过程摆脱痛苦与仓促,转而充满安宁、温暖与尊严?11月6日,在杭州市西湖区举办的“夕阳静好”安宁疗护服务发布活动上,一部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情景剧《向阳而生》引发全场共鸣,生动诠释了这一问题的创新解答。

图为安宁疗护病房。西湖区卫健局供图
50岁的智力障碍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小凡(化名),在确诊胆管癌晚期且生存期仅剩一个月时,其家庭因经济压力、照护疲惫和治疗无望陷入崩溃边缘。转机出现在得知转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安宁疗护病房后,家人抱着“让她少受点罪”的朴素愿望,选择了这条不同寻常的生命守护之路。
在安宁疗护团队的全方位照护下,小凡接受了疼痛缓解、舒适护理、心灵疗愈及中医舒缓等综合服务。更令人动容的是,团队为她举办了生日会。当小凡戴着向日葵花环,许下“要爸爸妈妈开心,要弟弟开心,要医生护士阿姨开心,要变成向日葵”的纯真愿望时,现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这场特殊的生日会,不仅让小凡感受到生命最后阶段的温暖,更帮助她的母亲与弟弟完成了情感宣泄与和解,实现了对患者的“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四重仪式。
安宁疗护的核心在于摒弃无效的创伤性治疗,转而通过疼痛管理、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在生命终期获得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整体安宁。这种模式让生命以更有尊严的方式“谢幕”,成为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实践。
小凡的故事,正是西湖区安宁疗护服务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西湖区卫健局通过全域一体化推进,构建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上级综合性医院为支撑、民营医院与社会资源为补充”的立体化服务网络。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与社会协同,形成多层级的安宁疗护体系,让更多患者和家庭受益。
据西湖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当地以老年健康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住院+居家”“公办+民营”的复合型服务网络。为破解三甲医院与基层机构、民营医疗与养老机构间的服务壁垒,特别建立了高效协同的转介服务渠道,确保患者能获得连续、无缝的医疗照护服务。
目前,西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咨询,为行动不便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或上门护理服务。通过与民政部门联合创新的“两床融合”服务(家庭病床与家庭养老床位),贯通数据、整合需求、打通服务供给,让失能老年人在家中即可同步获得生活照料与专业医疗或安宁疗护服务。该项目已为761位失能老年人建床,显著提升了居家养老的医养保障水平。
此外,西湖区还拓展了“在线居家健康服务”申请途径,在主城区率先试点家庭病床上门结算服务,并配备远程互联居家健康服务设备。今年以来,已建立家庭病床1181张,开展居家健康服务9100余人次(其中线上发起并提供上门服务6900余人次),完成居家安宁疗护服务48例。
活动当天,西湖区卫健局、区民政局、团区委、区慈善总会四部门共同签署共建协议,标志着当地安宁疗护事业从单一部门推进转向多部门协同发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为生命终末期关怀注入更强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