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境外间谍企图非法获取我国亲本种子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国家安全部披露,某境外间谍机关以高额经济报酬为诱饵,试图与境内人员朱某某及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长期购买我国严禁外流的亲本种子。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农业资源保护的警钟。
在利益驱使下,朱某某明知违法仍铤而走险,通过将亲本种子藏匿于其他申报出口的集装箱中规避监管。最终,朱某某因非法出售亲本种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其余17名涉案人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这一案例暴露出境外势力对我国农业核心资源的觊觎,以及部分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亲本在育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是指杂交种子生产中使用的父本和母本,或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等遗传材料。我们种植的玉米、水稻等杂交作物,其优良性状和稳定性都源于特定亲本的杂交组合。”
赵久然进一步解释,亲本种子如同“精确的模具”,是高度纯合的遗传材料。例如,小麦育种中,科学家需选取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材料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再从后代中选育新品种。因此,亲本种子是培育新品种或繁殖杂交种子的核心遗传材料,掌握亲本就相当于掌握了种源的核心。
“亲本种子一旦外流,境外势力就能无限复制扩繁,源源不断地制出所需杂交种子。”赵久然指出,这相当于将农业核心资源拱手让人,给国家农业安全带来潜在威胁。我国对亲本等种质资源出境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私自送往境外不仅侵犯育种者知识产权,破坏市场秩序,更会造成国家核心种质资源流失,危害国家利益。
此外,赵久然强调,即便是已审定的杂交种子,其出境也受到限制。根据农业农村部规定,许多重要杂交种子在审定后5年内禁止出境,以防止最新科技成果被轻易获取。对于未审定推广的新品种及其亲本材料,管制则更为严格。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加大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力度,窃取核心科研情报,对我国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与粮食安全造成危害。国家安全部提示,广大公民如发现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可疑线索,可通过以下渠道举报: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亲本种子作为农业“芯片”,其保护不容有失。只有全社会共同提高警惕,才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