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1月5日电 (戴文昌 李亚龙)从社区食堂飘出的热粥香气,到独居老人床头随时待命的紧急呼叫器;从困境儿童书桌前明亮的台灯,到养老驿站护理员温柔的双手……‘十四五’期间,甘肃以一系列民生工程织就保障网络,让‘温暖’二字成为五年民生清单最鲜亮的底色。
2023年11月16日,兰州市七里河区吴家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里,银发老人与年轻志愿者围坐一桌,孩童们捧着餐盘穿梭其间,三代人的欢声笑语勾勒出民生温度。(资料图) 李亚龙 摄
在5日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民政厅专场上,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五年民生跨越:城乡低保标准较‘十三五’末分别提升26.7%和26.9%,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增长34.7%和29.9%,180.18万城乡低保对象、10.98万特困供养人员的生活有了坚实保障。
‘民生保障既要筑牢底线,更要提升品质。’甘肃省民政厅厅长苟保平介绍,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甘肃将救助触角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构筑起防返贫的坚固防线。
在甘南州民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正俯身指导孩子们完成作业,温暖的教室里回荡着琅琅书声。(资料图) 李亚龙 摄
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权益保障‘双立法’,建成8620家养老机构和设施,护理型床位占比从45%跃升至62.5%。更值得关注的是,省委、省政府连续五年将养老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投入15.5亿元建成5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同步打造1072个老年助餐点,完成5.3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前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
民生服务的温度还渗透在专项社会服务领域:今年5月10日,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县级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殡葬服务设施投入突破8亿元;35万余条地名信息入库,3.5万个乡村地名在主流地图‘点亮’,让民生服务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临夏州广河县综合福利院的儿童宿舍里,整洁的床铺和明亮的窗户映照着孩子们的笑脸。(资料图) 戴文昌 摄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民生画卷增添新色彩:全省社会组织达1.63万个,慈善组织数量较2020年增长83%,年度慈善捐赠突破5亿元,福利彩票累计募集公益金40亿元。‘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中,25.1万名干部与26.6万名困难民众结对认亲,累计帮办实事近60万件,社会组织捐款捐物1.42亿元,构筑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生保障网。
从一碗热粥到一张适老化床位,从一次家访到一份结对帮扶,甘肃用五年时间将民生政策转化为看得见的幸福。这些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的安心笑容,是困难群体奔向美好生活的坚定步伐,更是‘温暖甘肃’建设最生动的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