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咸宁11月5日电 题:科技赋能农业:湖北嘉鱼甘蓝产业崛起背后的‘菜博士’力量
作者 胡传林 朱亚平 谢燕子
深秋时节,瓜果飘香。11月4日,在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附近的蔬菜科技馆内,水培生菜青翠欲滴,番茄藤上青果累累。湖北省农科院派驻嘉鱼的科技特派员刘志雄博士正用手机拍摄幼苗生长照片,比对不同阶段的发育数据。

刘志雄在蔬菜科技馆观察幼苗生长。吴淘淘 摄
科技馆外,现代化的嘉鱼蔬菜科技示范园通过玻璃幕墙清晰可见。成片的甘蓝郁郁葱葱,正处于丰收季。这片示范田不仅承载着传统蔬菜产业的转型希望,更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场。
“装上数字化预测预报设备后,甘蓝病虫害发生率显著下降,土壤湿度监测系统还能自动触发滴灌。”刘志雄走出科技馆,来到田间数据监测平台前,查看实时更新的环境参数。这套由物联网传感器、智能分析系统构成的‘智慧大脑’,正精准调控着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环境。

嘉鱼蔬菜科技示范园。吴淘淘 摄
2017年,‘嘉鱼甘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嘉鱼县荣膺‘中国甘蓝之乡’称号。目前,全县甘蓝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量72万吨,占据湖北省半壁江山。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甘蓝已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市场,年产值突破15亿元。
然而,辉煌成绩背后藏着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刘志雄团队在走访8个乡镇后发现,传统种植模式存在三大瓶颈:老农依赖经验导致大水大肥的粗放管理,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品质;品种单一、机械化程度低制约规模化发展;病虫害防治依赖化学农药,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在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单位支持下,科研团队流转570亩土地,建成蔬菜科技示范园。四位硕博专家常驻园区,八位专家定期开展科研。这里上半年种植冬瓜、南瓜,下半年轮作甘蓝、大白菜,累计试验2000多个甘蓝品种。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利用率提升30%,数字化管理模式让生产效率提高5倍,物联网传感器实现病虫害预警,无人机完成精准施肥作业。

无人机喷洒作业。吴淘淘 摄
转变始于质疑。村民王永贵最初对‘探头、管子’充满怀疑,以每亩1400元流转土地后仍每天到地里观察。直到看到示范田甘蓝甜度高、价格好,他的态度才彻底转变。上午九时,无人机在智能避障系统中精准喷洒叶面肥,刘志雄指着地里的传感器解释:‘这些设备就像庄稼的‘听诊器’,能实时监测作物需求。’王永贵翻看灌溉记录后感叹:‘以前肥料一撒了事,现在肥水直接送到菜根,太神奇了!’
正午时分,刘志雄刚端起饭碗,村民咨询电话就打了进来:‘刘博士,按您的方法种甘蓝,真能卖出好价钱?’解答后,他匆匆赶往实验室检测新采收甘蓝的糖分和农残——农户下午就要来看结果。
午后阳光中,几位农户如约而至。刘志雄切开一颗甘蓝:‘尝尝看,脆甜可口,农残为零,市场价每斤1.2元。’村民嚼着甘蓝眼睛发亮:‘真比我种的好吃!这技术能教给我们吗?’‘不但教技术,还通过蔬菜协会帮大家找销路。’刘志雄笑着说,‘咱们一起把‘嘉鱼蔬菜’的品牌打响!’
在潘家湾镇潘家湾村的科技小院里,一楼大厅的专家介绍栏中,刘志雄等10多名博士的名字格外醒目。这里长期驻扎着4名湖北省农科院博士,加上中国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单位人员,共有10多名农业专家。他们或在实验室分析数据,或在田间指导生产,农户有问题随时上门解决。
夜幕降临,田间的诱虫灯如繁星般亮起。科研团队一年的坚守,换来示范田品质的飞跃。从怀疑到信服,越来越多农户主动要求加入示范种植。正是刘志雄这些‘菜博士’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科技创新在田埂上开花结果,为嘉鱼蔬菜产业注入强劲动能,也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