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城市包容性:年轻人“做自己”的底气从何而来?

时间:2025-11-11 03:41: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驰

“给同事打电话,对方接起来第一句通常是上海话。开会时说着说着就切换成方言,我完全听不懂。虽然他们不是故意的,但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特别强烈。”提起一年前在上海某银行的实习经历,北方姑娘冯尚仍记忆犹新。作为本科和研究生都在上海就读的“新上海人”,她在实习期因方言隔阂和职场文化差异,仅22天就结束了这段经历。

冯尚的困扰折射出许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上海人密度极高”的银行实习期间,带教老师让她在保洁休息时擦桌子,甚至提及“自己曾跪地整理线路”。这种职场文化与她过往6年的实习经验形成强烈反差,最终成为她离开的导火索。今年春天,她选择北京实习,却因恋人和习惯问题,最终入职上海一家金融国企。

政策托底:降低年轻人生活成本

生活成本始终是年轻人“留下来”的关键考量。冯尚每月4000元房租加上日均50元的餐费,让工资所剩无几。“一两年内还能坚持,但10年后能否在上海买房,我没有信心。”她的焦虑并非个例,但政策红利正在改变部分年轻人的处境。

江西青年刘昊的房租仅800元/月。他入住的浦东低租金青年公寓,是当地落实“浦东青创15条”的成果。通过“企业让利+财政补贴”模式,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实际租金不超过2000元/月。申请者需满足高水平大学本科毕业、3年内、40岁以下、2025年后入职浦东重点产业等条件。政策红利让刘昊直言:“有间租金不占工资一半的房子,就是年轻人的‘恒产’。”

冯尚得知政策后也尝试申请,却因报名晚需排队等待。这种“及时雨”般的住房支持,正成为各地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城市的精神气质便成为年轻人选择的另一重考量。

精神自由:包容文化下的自我探索

“上海给人发光的机会很多,这里向上且包容。”刘昊用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时尚精致的都市白领、穿着洞洞鞋的上班族、动漫角色coser……“没人在意你是什么样的人,做自己就可以。”这种包容性让冯尚深有感触:“在上海,不管你是什么样子,都不会有人指指点点,这在我家乡很难想象。”

城市包容性不仅体现在文化氛围,更在于对年轻人自我探索的尊重。从外在形象到生活方式,从兴趣爱好到价值观念,城市需要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试错”空间。刘昊的朋友为音乐剧多次换工作仍留在上海,最终因职业前景转战深圳后,虽告别音乐剧却拓展了旅游新爱好。“城市不需要刻意融入,它允许你保持独特的存在方式。”刘昊的观点,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流动与选择:年轻人的城市生存法则

尽管称上海为“第二故乡”,刘昊仍保持着清醒:“青年公寓3年期限是缓冲期,攒够钱才能掌控生活。”对他而言,工作是核心轴,家人、户口、车子都不会成为束缚。这种“流动性思维”在年轻人中愈发普遍——冯尚考虑回离家更近的城市,刘昊的朋友为爱好留在上海又为发展离开,都在印证着:城市与年轻人的关系,正在从“单向选择”转向“双向流动”。

“人总会美化未走过的路。”冯尚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许多年轻人徘徊抉择时的共同心境。当城市以包容姿态接纳多元选择,年轻人也在用脚步丈量着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

(冯尚、刘昊为化名)
施毅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