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10月31日电 (杨予頔)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石棉片区)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凭借其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成功入选全国示范工程,为矿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方案”。
作为中国唯一以矿产命名的县,雅安市石棉县因盛产耐热、耐酸、绝缘性能优异的石棉矿而闻名。自1950年起,四川省石棉矿与新康石棉矿肩负国家工业发展重任,累计产出大量战略资源,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留下了3座堆存总量达4195.8万立方米的巨型尾矿库。这些裸露的矿渣山不仅潜藏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更直接威胁大熊猫栖息地安全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
矿山修复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面对生态治理难题,石棉县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周缘245.22公顷废弃矿山,启动总投资1.25亿元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组针对矿区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技术攻关:针对裸露石棉纤维污染风险,创新采用“底部级配防渗+中部黏土封堆覆盖+表层植被护面”三级防护体系,有效阻隔纤维扩散并提升土壤保水能力;针对石棉纤维职业暴露风险,构建“人机联防+水土联控”模式,通过智能安全帽实时监测纤维浓度,配合全封闭作业服实现治理全程零接触,同时采用“四周截水防汇+中部生态滤排”系统,使矿渣渗滤液中纤维含量稳定低于国家标准十分之一。
在高山峡谷区水资源稀缺的挑战下,项目组整合矿坑涌水与智能设备,打造“分区-分时-分布式”智慧保育系统。该系统通过土壤水肥监测设备与自动施肥比例器联动,实现精准养护与无人值守管理,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40%,人工成本降低60%。技术团队还创新应用微生物固土技术,在陡坡区域形成生物结皮层,有效解决粗颗粒矿渣固土难题。
矿山修复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经过三年持续治理,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245公顷废弃地变身“绿色生态屏障”,年新增森林储水36.78万立方米,年固土量达0.86万吨,大熊猫潜在栖息地连通性提升30%。板厂沟、广元堡、新康三大片区的45个复垦区实现“坡稳、水清、土肥、林茂”,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跃升至5.8%,植被覆盖率由不足5%恢复至85%,形成乔木、灌木、草本立体植被群落。监测数据显示,修复区鸟类种类增加12种,小型哺乳动物活动频率提升40%,生态廊道功能显著增强。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项目实施期间直接带动500余人次就业,后期规划打造的“大熊猫科普基地+生态产品”综合体,预计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与特色农业,当地计划实现年增收超2000万元,形成“矿山修复-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范本,更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