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山西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重现绿水青山,焕发新生机

时间:2025-11-11 04:37: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海峰

中新网忻州10月31日电 题:山西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重现绿水青山,焕发新生机

作者 任丽娜 李阔 贺婧 张舰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一首脍炙人口的《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汾河成为家喻户晓的“母亲河”。这条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脚下东寨镇雷鸣寺泉的河流,不仅承载着三晋文明的历史记忆,更因“京西屏障”“华北之肺”的生态地位,成为山西及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为太原及汾河沿线数千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近年来,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核心,统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成效显著。自2018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60.3亿元,推动总投资近200亿元的生态修复项目落地,有效提升了华北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中游和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贡献了“山西力量”。

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后的美景

图: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后的美景。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党政同责共抓:按下生态修复“加速键”

深秋的汾河源头,层林尽染,溪流潺潺,宛如一幅生态画卷。然而,过去因无序开采和粗放式开发,这里曾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煤炭自燃、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损毁等问题频发,导致“三晋第一泉”水质恶化、水量锐减,生态功能几近丧失。

作为山西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汾河中上游地区不仅关乎华北平原生态安全,更是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与“北方防沙带”的关键节点。为守护这一生态命脉,宁武县实施党政同责机制,成立专项指挥部,完善管理制度,推行“一个项目一套档案”和“九为一体”综合施治模式,为生态修复工程按下“快进键”。

“组合拳”精准发力:打造治源“宁武样板”

宁武县汾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区北接冰洞景区,南邻宁化景区,东西两侧为高山湖群和芦芽山景区,生态战略地位突出。项目聚焦历史遗留的火区、塌陷坑、地裂缝、废渣堆等地质问题,分两期实施灭火、地质隐患消除、地形整治、耕地复垦和植被修复等工程,构建起“生态治理+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五位一体发展模式。

通过科学统筹,宁武县不仅建成汾河流域生态治理先行区,更探索出“生态治理、文旅开发、乡村振兴”三场战役协同推进的“山西经验”。如今,汾河生态廊道已形成水利、景观、休憩、文化四大功能长廊,乡情野趣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的标杆案例。

释放“生态红利”: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国庆假期期间,宁武芦芽山、万年冰洞、汾河源头等景点游客如织,乡村旅游与农业生态景观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汾河源头地下水补给条件显著改善,煤矸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荒废土地重获生机。

从社会效益看,项目区环境质量跃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经济价值看,修复后的土地成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带动区域经济收入增长。久久为功,汾河源头已晋升为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山西又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