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咸宁11月5日电 题:科技特派员助力湖北嘉鱼甘蓝产业腾飞
作者 胡传林 朱亚平 谢燕子
深秋时节,嘉鱼县潘家湾镇的田野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1月4日,在蔬菜科技馆内,水培生菜与番茄藤交织出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图景,湖北省农科院派驻嘉鱼的科技特派员刘志雄博士正专注地用手机记录幼苗生长数据,为精准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馆外,现代化的嘉鱼蔬菜科技示范园通过玻璃幕墙向世人展示着现代农业的魅力。成片的甘蓝田中,数字化预测预报设备与滴灌系统协同作业,将病虫害发生率降至最低,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系统确保作物生长环境最优。
“这套精准监测系统就像示范田的‘智慧大脑’,通过实时数据反馈,我们能第一时间掌握作物需求。”刘志雄指着田间数字化服务站的显示屏介绍道。作为湖北省农科院派驻嘉鱼的科技特派员,他带领团队在此深耕近一年,用科技力量重塑传统农业。

嘉鱼甘蓝产业已形成规模化效应:201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荣膺“中国甘蓝之乡”称号。全县18万亩甘蓝田年产72万吨,占湖北省甘蓝产量半壁江山,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市场,年产值达15亿元。然而,传统种植模式下的资源浪费与品质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
“老农们习惯大水大肥,品种单一且机械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刘志雄团队在走访8个乡镇后,决定以示范园为突破口。在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单位支持下,570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应运而生。四位硕博专家常驻,八位专家定期指导,上半年试验冬瓜、南瓜,下半年聚焦甘蓝、大白菜,累计引进2000多个甘蓝品种。
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令人惊叹:水肥一体化技术省肥30%,“零农残”甘蓝成为现实;从种植到采收的全流程机械化,将人工成本降低40%;物联网与智能灌溉系统使生产效率提升5倍。村民王永贵最初对“探头、管子”充满疑虑,但看到基地甘蓝甜度高、价格优后,态度彻底转变:“现在肥水直送菜根,产量品质双提升!”

上午九时,无人机在智能避障系统的引导下精准喷洒叶面肥。刘志雄指着地里的传感器解释:“这些设备就像庄稼的‘听诊器’,能实时监测作物需求。”正午时分,他刚端起饭碗,村民的咨询电话便接踵而至。耐心解答后,他又匆匆赶往实验室检测甘蓝糖分与农残:“农户下午就要看结果,品质是市场的通行证。”
午后阳光下,几位农户品尝着示范园的甘蓝,眼中闪烁着希望:“这技术真能教给我们?”“不但教技术,还通过蔬菜协会统一销售,帮大家打开市场。”刘志雄的承诺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在潘家湾村的科技小院里,专家介绍栏中10多名博士的名字熠熠生辉,其中4名来自湖北省农科院,他们常年驻村指导,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夜幕降临,田间的诱虫灯如繁星般点亮。科研团队一年的坚守,换来示范田品质的飞跃。农户从怀疑到信服,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示范种植。正是这些“菜博士”用科技之光照亮田埂,为嘉鱼蔬菜产业注入强劲动能,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