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9日电(记者 陈静)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传来捷报。上海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陆启星8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两年实践,该先行区已在国际数据产业、电子提单与发票等电子单证流转、电子口岸互联互通、数字人民币国际贸易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对接国际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的创新案例,部分制度型成果已向长三角地区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引领规则对接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朝晖透露,上海正以高标准推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聚焦制度开放、主体培育、机制合作三大方向。通过对接CPTPP、DEPA等国际规则,上海已建成数据交易国际板、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平台,实现‘一单两报’通关便利化。在空间布局上,浦东、虹桥两大功能载体集聚了25个伙伴国国家馆,并组建海外仓服务联盟,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贸易生态。
绿色转型赋能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商贸领域,上海通过推广绿色包装、新能源物流车,建立可循环快递包装体系,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能仓配和冷链设施升级。此外,长三角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持续扩大,‘丝路数商’人才培育体系逐步完善,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数字动能与绿色活力。
高能级平台促进全球合作
作为第八届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之一,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商贸流通研讨会8日在沪举行。来自上海市商务委、浦东新区商务委、上海商学院等机构的官员学者,与12个国家的38名国际商务代表共聚一堂。研讨会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放大溢出效应、彰显城市魅力三大目标,搭建起全球展商、投资者与专家的交流合作平台。
产学研协同培育专业人才
上海商学院副校长张绍华表示,该校通过‘政策解读—人才培养—实践赋能’的完整链条,为‘丝路电商’先行区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并围绕可持续商贸流通开展系列研究。商务经济学院副院长李远刚在研讨会上指出,全球数据治理需加强国际合作机制、推动数据立法、完善技术标准并提升公众意识,这与中国倡导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高度契合。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在制度创新、绿色转型、人才培育等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球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