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雅西高速石棉服务区一男孩赤裸爬行的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11月11日,云新闻通过一线调查披露事件后续:涉事儿童已得到妥善安置并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组将持续跟踪其成长状况。调查显示,该儿童具备正常沟通能力,喜爱绘画、游戏和运动,但父母教育方式存在明显偏差。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家庭教育困境,更引发公众对优质教育模式的深度思考:究竟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长?
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
优质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是筑牢守护底线。《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应坚持最有利于其成长的原则,保障生存权与发展权等基本权益。这要求家长既要遵守法律红线,也要遵循社会公序良俗。例如,为孩子提供整洁衣物不仅是卫生需求,更是保护其免受外界伤害的基础;引导孩子接触社会并非扼杀天性,而是培养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现实中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家事”的观念亟待纠正——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其权益受法律特殊保护,任何教育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科学引导:遵循成长规律的智慧
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需要家长提供“引路灯”式的科学引导。优质教育应以尊重成长规律为前提,通过系统规划实现全面发展。在此次事件中,涉事父母放任孩子不当行为,既未帮助其建立规则意识,也阻碍了社会融入能力的培养。真正的自然教育应当将规则意识融入日常:既允许孩子触摸泥土感受自然,也要教会其遵守社会规范。家长需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在知识传授、品格培养和潜能激发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施压或放任自流,让孩子在享受童年的同时具备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共育:构建全方位支持网络
此次事件中,网民的广泛关注与职能部门的快速响应,展现了社会共育的力量。民政部门通过精准帮扶筑牢保障基础,妇联组织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教育系统深化家校协同机制,社会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网络平台则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从社区到学校,从职能部门到社会力量,需要形成“攥指成拳”的合力: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儿童保护预警体系,开发针对性教育课程,营造友善的成长环境。这种全方位支持网络不仅能及时干预问题家庭,更能预防潜在风险,为所有孩子构筑安全成长屏障。
让温暖滋养未来栋梁
每个孩子都是待绽放的幼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公众的善意关注、职能部门的公正处理、社会的及时援助,都将化作滋润心田的甘霖。这些温暖经历会内化为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最终成长为既能感受美好又能传递温暖的社会栋梁。正如云新闻评论员云新平所言:教育从来不是家庭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大合唱”。只有当法律底线、科学引导与社会支持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为孩子铺就通往幸福的成长之路。
来源:云新闻 评论员:云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