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 题:北京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机器人“舌战”展风采
中新社记者 陈杭
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北京亦庄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经过初赛“人机协同-人机对抗”与复赛的层层筛选,四支顶尖机器人队伍晋级决赛,展开“机机对决”的巅峰较量。围绕“天才与勤奋有无关系”“人类的时间能否标注宇宙的运行”等哲学与科技交叉的辩题,机器人辩手以逻辑交锋展现AI技术新突破。
在冠军争夺环节,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思睿”与松延动力-小诺队(下称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就“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一终极命题展开激辩。“思睿”以“机器人可替代人类从事简单劳动,并逐步渗透至脑力与经验型工作”为核心论点,预言“技术发展终将导向统治”。而小诺队机器人则以“工具进化史”为类比,反驳称:“汽车取代马车、计算器取代算盘,但从未有工具统治人类。”双方攻防节奏紧凑,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引发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北京亦庄举行。图为湖北大学队机器人选手(左)在冠亚军争夺赛中作为正方发表观点,它最终获得亚军。 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评委团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及临场应变五大维度综合评分。最终,小诺队凭借更严谨的论证与更流畅的交互表现摘得桂冠。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研发的机器人曾获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第二名,此次辩论赛进一步验证了其软硬一体化技术的成熟度。
“夺冠令人振奋,机器人的语言逻辑表现远超预期。”小诺队研发项目经理陈鹏透露,团队针对辩论场景定制了语料库与对话管理系统,通过模拟训练强化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正是技术迭代与场景化落地的成果。
此前,北京已成功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而本次辩论大赛的加入,标志着机器人从“体能竞技”向“智力博弈”的全面突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1350万套,两大类产品均已超越2024年全年产量,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北京亦庄举行,图为评委记录机器人选手发言。 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大赛评委之一、科大讯飞副总裁吴骏华指出,机器人辩论是AI核心技术的“综合考场”,需融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感知等多领域能力。“未来机器人需兼具强健的‘身体’与智慧的‘头脑’,软硬一体化建设是关键。”
“举办机器人辩论大赛本身就是一场科学实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评价称,比赛不仅推动AI技术迭代与大模型优化,更促进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为人机交互技术落地提供实践范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