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11月9日电(张雪盈)第九届中国湿地论坛于11月7日至9日在长沙隆重举行。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主席Rebecca Pierce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此次访华让她深刻感受到中国在湿地保护领域的系统性举措,并期待美中两国能建立更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湿地退化挑战。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60余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代表,围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通过案例分享、技术展示等形式,系统梳理了湿地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产业融合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图为10月17日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群飞景象。正值候鸟迁徙高峰期,这片冰雪覆盖的湿地成为国际重要候鸟栖息地。(中新社发 潘晟昱 摄)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四川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邓伟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其生态服务价值远超传统认知。他提出应构建适水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生态产业,实现水空间的高质量开发。"例如洞庭湖区推广的'三池两坝'技术,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提升了水产品附加值。"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谢永宏团队的研究成果印证了这一观点。2021年,该团队在洞庭湖大通湖区建立的养殖尾水循环处理系统,通过三级沉淀池和两道生态坝的组合工艺,使水产养殖废水达标率提升至95%以上。"这项技术已在洞庭湖全域推广,每年减少氮磷排放超千吨,同时带动养殖户增收20%以上。"谢永宏强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
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教授Marinus L.Otte则从技术革新角度提出新思路。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分析卫星遥感数据、气象信息及人口迁移模式,精准识别湿地退化区域。"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AI模型已成功预测出因农业扩张导致的湿地萎缩热点,为修复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湿地保护需要跨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转型,从国际合作到智能管理,本次论坛为全球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