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网络心理直播课:疗愈效果与潜在风险全解析

时间:2025-11-12 05:17: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钰涵

凌晨1点,因与父亲激烈争吵而辗转难眠的林晓晨,在短视频平台再次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影响”。这一次,她意外点进一个心理直播间,主播温柔的声音穿透屏幕:“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不是你的错,我能帮你把伤口转化为铠甲。”连麦倾诉后,林晓晨感受到久违的被理解,随即预订了付费课程。这一场景,正成为当代年轻人寻求心理疗愈的缩影。

速成心理课:流量密码下的焦虑收割

“3天摆脱原生家庭阴影”“5招化解亲密关系危机”“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短视频平台上,各类心理直播间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吸引着无数在情感困境中挣扎的年轻人。95后程序员殷曦在情感危机中进入直播间,主播用“回避型依恋”“情感投射障碍”等专业术语拆解聊天记录,精准戳中他的焦虑。然而,当他套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与女友沟通时,却换来质疑:“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心理问题成为直播流量密码的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指出:“专业心理咨询费用高昂,而线上直播既能‘薅羊毛’,又能获取有效信息,对部分困惑者具有天然吸引力。”网络匿名环境更提供了“陌生人树洞”的安全感,让许多人愿意在镜头前袒露心声。

被看见的温暖与隐秘的创伤

20岁的林晓晨在直播间找到了情感出口。童年目睹父母频繁争吵的她,长期陷入敏感自卑。进入大学后,她首次接触“原生家庭”概念,并在直播间连麦时崩溃痛哭。主播的耐心倾听与专业建议,让她决定尝试699元的付费课程。令她惊喜的是,课程不仅细腻解析案例,还建立学员互助群。“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像黑暗中突然有了光。”林晓晨说,课程帮助她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开始探索新的相处模式。

唐信峰认为,这种形式反映了心理健康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免费获取专业帮助的形式,对未能寻求到正规渠道者具有诱人价值。”他同时强调,主播需遵循心理咨询伦理,避免通过公开连麦获取流量或推销课程,防止创伤暴露带来的二次伤害。

连麦背后的风险:伪专业与伦理困境

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刘桐曾围观一场直播连麦,来访者剖开心扉后,主播却随意评价,缺乏专业素养。“这根本不是心理咨询!”她愤怒道。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陈晓指出,许多直播课实为“身心灵”疗愈,与心理学无关。“原生家庭话题是重灾区,不专业理念灌输可能激化亲子矛盾。”

95后女生曾婷婷的遭遇更具警示性。某亲密关系直播间主播自称海外留学归来,通过出生日期断定她为“焦虑型依恋人格”。“这根本不是心理学!”曾婷婷果断退出。陈晓提醒,真正专业者不会深夜直播或煽动情绪,更不会在缺乏资质的情况下推销课程。“这和健身房销售没有本质区别。”

擦亮双眼:如何辨别靠谱心理直播

26岁的陆雨薇报名原生家庭课程后,发现所谓“系统疏导”不过是主播照本宣科,提供的“和解话术”反而激化家庭矛盾。唐信峰将心理健康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学科普、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治疗。他指出,绝大多数直播课属于科普范畴,难以带来深度疗愈。“知识提升不等于症状缓解,致病因素仍会持续影响你。”

如何选择靠谱课程?唐信峰建议:首先查看主播学历背景、受训经历及咨询督导时长,避免选择背景模糊者;其次明确课程形式,科普课增长知识,心理教育含练习体验,但均无法替代专业咨询;最后,优先选择正规平台,关注资质考核与法律监管。陈晓补充:“若长期存在痛苦议题,务必寻求专业帮助,而非寄希望于直播课彻底解决问题。”

在这场心理疗愈的浪潮中,专业力量与流量逻辑的博弈仍在继续。唐信峰期待更多专业人士加入,通过科学传播构建健康行业生态:“当心理学内容以循证依据为基础,网络才能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