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纪念馆的红柿子、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当季节限定景观成为流量密码,名人故居如何突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热度不减?
【文化中国行】季节限定景观爆火,名人故居如何走向“四季常红”?
阅读提示
近年来,名人故居的“季节限定”美景频频出圈,吸引游客打卡。但游客真正期待的不仅是拍照,更是与历史名人的精神对话。如何让名人故居从“季节性网红”升级为“全年常红”的文化IP?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红柿小院里的文化共鸣
霜降时节,北京老舍纪念馆的丹柿小院迎来高光时刻。两棵1953年栽种的柿子树挂满火红果实,与灰墙青瓦构成一幅秋日画卷。来自河北的游客崔女士带着孩子在此驻足:“课本里的老舍先生,在这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邻居爷爷’。”
游客留言簿上,写满跨越时空的感悟:“当我在橙黄橘绿时拜访您的小屋……我认为您又成为院外的落叶,柿子树下,厚土之上,以绵薄之力再续生命之光明。”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指出:“故居的价值在于让游客真实感受名人成长环境,这种体验突破了自然景区的季节限制,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常青景点。”
让名人故居更富“人气”:从景观打卡到文化深游
全国多地名人故居正通过“季节限定”景观破圈:齐白石故居的红石榴、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这些场所尝试将自然时序与名人文化深度融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认为:“故居的核心魅力在于情景交融的景观,但若仅停留于拍照打卡,则过于表面。”
如何深化游客体验?徐虹建议:“应激活名人的精神遗产,比如引导游客参观后重读名著,或呈现作品中的现实启发。”汪振军以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这里曾是凌淑华故居,后成为北京人艺前身,如今作为非遗展演地,既延续了文脉,又吸引了年轻群体。”
把握历史坐标:让故居“活”在当下
“开发名人故居需精准把握历史坐标。”徐虹强调,“应以名人最突出成就为基点,向外延伸展示其生活环境,形成独特文化标识。”她提出“雅俗共赏”理念:“通过留言集、摄影展等方式让游客参与文化创造,使故居成为持续生长的空间。”
汪振军则呼吁强化“活化”利用:“故居不能是空壳,要有文物、有文化活动、有生活气息。”他建议推动用途转变:“打造城市书屋、博物馆,并通过影视剧、短视频等形式创新叙事。”浙江省绍兴市近日发布的《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正是典型案例,该条例首次从多维度界定保护对象,为全国提供范本。
终极意义:创造新的文化传奇
“当故居既能承载历史厚度,又能激发当代共鸣,文化传承才会真正滋养精神生活。”徐虹总结道。汪振军以河南为例:“开封刘青霞故居、商丘侯方域故居等资源丰富,唯有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才能让这些历史空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工人日报 记者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