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委托给老人当“儿子”:空巢老人情感需求催生“外包儿女”新业态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日益凸显,一种名为“外包儿女”的新型服务应运而生。这一服务由第三方人员以“临时子女”的身份,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陪伴、撑腰等情感支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空巢老人比例攀升,情感需求催生新业态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而《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全国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这些数据背后,是老年人群体对情感慰藉、人格尊严等更高层次需求的巨大期待。
“外包儿女”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指的是由第三方人员以“临时子女”的身份,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陪伴、撑腰等情感服务。对于这一服务,社会各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存在即合理”的市场选择,能有效缓解部分老人的孤独感;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直指其背后可能潜藏着财产侵占、隐私泄露等风险。
“外包儿女”服务现状:从临时保镖到情感陪伴
彭磊(化名)是辽宁大连某“临时保镖团队”的一员。今年3月,他与8个朋友组建了临时团队,最初的业务方向是为陷入追债困境或情感纠纷的客户提供临时护卫服务。然而,现实需求却将他们的业务拓展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外包儿女”服务。
团队成员大多身材魁梧、外表强悍,既能陪老人看病买菜、聊天逗乐,必要时还能帮忙“撑场面”、调解矛盾。7月,团队发布的去养老院探望老人的视频“爆火”之后,在短短2个多月内,就由最初的9人发展至上千人,并在山东、广东等地设有分部。
彭磊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客源多是通过社交媒体、朋友引荐而来。在服务前,团队会与客户签订委托书,并根据任务难度收取佣金,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老人情感需求迫切,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在与一个个老人相处的过程中,彭磊团队发现,人至暮年,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老年群体对情感慰藉、人格尊严、社会面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服务市场。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日常陪伴的安全感与情感联结的归属感,比衣食住行更显迫切。生病了有人陪诊、遇到事有人商量、节假日有人围坐,这些琐碎的需求,恰恰是养老服务中最薄弱的环节。
彭磊提到,有一名68岁的老人年轻时曾是山东某地商界的风云人物,名下拥有市中心多处房产和豪华轿车。然而,随着妻子的离世与子女相继出国,老人无奈住进养老院。即便心态豁达,老人却依旧难逃孤独的侵蚀,时常在向队员们讲述往事时潸然泪下。
服务安全性受质疑,市场规范亟待加强
尽管“外包儿女”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人的情感需求,但其安全性却备受质疑。记者调查发现,近日各类平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外包儿女”业务。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检索“外包儿女”关键词,弹出大量此类服务“商品”,标价在300元至500元之间。
社交媒体上关于“外包儿女”的舆论两极分化严重。持支持态度的网友认为此类服务是市场的必然选择,迎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对“外包儿女”服务表达了强烈的担忧,认为其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如财产侵占、隐私泄露等。
对此,彭磊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越来越多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他也担心“有不法分子打着‘外包儿女’的幌子,对辨别能力低的老人行不法之事”。
未来展望:规范市场,保障老人权益
面对外界的疑虑,彭磊团队也在摸索着前行的方向。他们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许多设想还需要“走一步看一步”。彭磊坦言,团队目前期望能够引起当地政府或公安部门的关注,办理备案,确保业务在透明、合规的框架下运行,也为客户多提供一层官方的安全保障。
“老人情感上的脆弱性,恰恰为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彭磊说,“外包儿女”服务目前还没有相关标准和准入门槛,仅靠从业者自律远远不够。如果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规范,这一服务或许能更好地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时保障他们的权益。
记者手记:老人情感需求不容忽视
我的爷爷奶奶在养老院居住了长达10年。奶奶病逝后,即使4个子女都表示愿意接老人回家,但爷爷仍然决定独居在养老院。这份不愿给子女添麻烦的“决心”背后,是每周都有至少两个子女前来探望的事实在托底。我记得很清楚,每次去看望爷爷,他都要拉着我出去转一圈,逢人就“炫耀”。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真幸福,又有人来看你了”。
老人对陪伴的需求已是老生常谈,但这是所有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在中国“银发经济”的市场上,人们的关注点更多落在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上。然而,除却基本的身体安全保障,老年人作为人本身的情感需求也亟须被看到。
今年国庆节前,我又来到养老院,那里的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多来,我们这里需要人气”。这或许是对“外包儿女”服务最好的注解,也是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最迫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