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泸州11月15日电 (记者 岳依桐)在川滇黔渝四省市交汇的黄金坐标上,四川省泸州市正以“酒城”为底色,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这座被长江滋养的“宝藏城市”,通过“保护+创新”双轮驱动,将本土特色资源转化为文旅新动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泸州样本”。
走进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空气中弥漫的酱油香牵引着游客的脚步。这里坐落着中国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天然晒露发酵场——先市酱油酿造作坊,其传统酿造技艺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激活这一“活态遗产”,合江县投资20亿元打造先市酱油赤水河庄园,构建集生态酿造、非遗传承、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综合体。酱油冰淇淋、咖啡等跨界产品突破品类边界,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网红符号”,让千年古法焕发新生。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先市酱油赤水河庄园。记者 张浪 摄
在庄园内,2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的镜头频频闪烁。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董事长任传功指出:“通过‘非遗+文旅’模式,泸州将古法手工艺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场景,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酱油冰淇淋等创意产品可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助力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同样的资源活化逻辑,在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得到延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为核心,该园打造21.3平方公里的乡村文旅综合体,构建“文化地标+生态基底+消费场景”的多元业态。600余岁的古桥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符号,而是串联起研学、民宿、文创的“流量引擎”,带动周边乡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记者 张浪 摄
这两个案例仅是泸州文旅创新的缩影。据统计,该市已实施总投资1541.08亿元的121个文旅项目,其中泸州大剧院、尧坝驿等52个项目建成投用。紧扣“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战略定位,泸州深度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包装储备37个特色项目,推动“港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面向未来,泸州正依托川滇黔渝交汇的区位优势,力争到2027年旅游总花费突破1000亿元。委内瑞拉《委国侨报》副社长郑海燕建议:“泸州需兼顾本土根脉与国际视野,通过国际传播让地方瑰宝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既彰显文化传承的温度,又拓展经济增长的广度。”
从“酒香四溢”到“文旅生辉”,泸州正以创新实践证明:当传统资源与现代思维碰撞,当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一座城市的文旅“破圈”之路,终将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