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昌11月17日电 题:江西国际教育新突破:从单向引进迈向双向共赢之路
作者 朱莹
今年以来,江西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按下加速键。从中外人文交流周到外国专家江西行,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江西分会场到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中部省份江西正以密集的国际教育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新姿态。这场从单向引进到双向奔赴的转型,究竟如何实现?

11月17日,由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在南昌开幕。这场连续举办六届的高规格国际盛会,吸引了中外高校近400名代表参会。会议内容从最初的学术交流拓展至项目推介、平台共建、技术转让等八大领域,江西的“国际朋友圈”已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当日开幕式上,三轮重磅签约成为焦点:江西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集中签约;江西高校与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华为技术等企业达成“伴企出海”协议,构建起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深度融合的模式,标志着江西国际教育合作正式进入双向时代。
在“引进来”方面,江西实现从零星项目到规模化体系的跨越。江西省教育厅数据显示,全省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47个,其中本科层次项目占比超60%,覆盖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在“走出去”领域,江西高校与中煤集团、江盐集团等企业合作,将职业教育标准、专业课程嵌入海外项目,在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建立海外分校,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协同”的实质性突破。

连续六届的会议积累,让江西构建起机制化的国际合作生态。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郑磊透露,全省已与英、德、澳等国共建20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境外设立22个“中文工坊”“天工学院”办学机构,15所孔子学院覆盖五大洲。数据印证成效:累计吸引109个国家近3万名留学生来赣学习,匈牙利校长委员会、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部等机构成为大会“常客”,合作从临时性交流转向长期性、机制化。
这种信任积累催生“以才引才”效应。南昌航空大学校长卢超在“外国专家江西行”活动中,现场向材料科学领域专家发出共建实验室邀请;江西财经大学与悉尼科技大学在此次大会上达成人才联合培养协议。通过“项目+人才”的联动模式,江西正构筑动态扩展的国际“智力蓄水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江西的校园生活让我在专业精进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纳瓦夫·阿西夫·沙阿的感言,折射出江西国际教育生态的深层变化。通过中外人文交流周、留学生汉语大赛等平台,江西构建起“文化体验+学术研讨+社交传播”的立体化交流体系,留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
特色学科矩阵成为吸引留学生的核心引力。南昌大学临床医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留学江西”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2024年来赣留学生中,攻读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占比达68%,较五年前提升23个百分点,江西在国际高等教育版图中的辨识度持续增强。
“教育是民心相通的桥梁。”郑磊表示,江西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国际合作,通过“一校一策”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实施“留学江西”品牌提升计划,力争到2025年建成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打造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与产学研用融合的新高地。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这个传统内陆省份正凭借文化底蕴、开放战略与务实举措,书写着教育合作促发展共赢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