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本应是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时光,但在热门景区,一些游客的“花钱买省心”计划却遭遇了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不少游客为节省排队时间,选择购买所谓的“快速通道”服务,却不知自己正陷入第三方平台和旅行社的文字游戏中。
近日,多位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在第三方平台购买的景区“快速通道”套餐存在严重误导。景区官方推出的“优速通”“尊享卡”等正规服务,被部分商家包装成“项目快通”“快速游玩”等套餐,实则暗藏消费陷阱。这些套餐通过模糊表述、混淆概念,让游客误以为是官方授权的免排队服务,最终导致权益受损。
以天津杨女士的经历为例:她在某平台花费5807元购买了北京环球影城套票,套餐包含单日门票、14项优速通、导览及城堡灯光秀观赏位。然而实际体验后发现,导览服务仅是导游带领至灯光秀区域,观赏位也非官方指定;而所谓的14项优速通服务更是子虚乌有。杨女士表示:“这两项服务让我多花了1421元,完全是误导消费。”
无独有偶,福建黄先生也遭遇类似套路。他在某平台购买了1799元/张的环球影城套票,宣传中明确标注“加14项快玩”,但实际体验后发现,这14项“快玩”仅是领队带领快速游玩,与官方快速通道服务完全无关。更令人气愤的是,商家将“14项快玩≠优速通”的说明隐藏在购买明细的折叠部分,若不主动展开查看,根本无法发现这一关键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第三方平台均存在类似问题。这些套餐的宣传手段高度相似: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宋波分析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环境陌生,难以全面掌握景区信息,这为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旅游消费具有“一次性、跨地域、流动性”特征,监管难度较大,导致商家存在“一锤子买卖”心态,进一步加剧了维权成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经营者负有真实、全面披露商品和服务信息的义务,不得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方式诱导交易。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彭锞指出,“项目快通”等文字游戏式服务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侵害,旅行社负直接责任,第三方平台负连带责任。
彭锞进一步解释称,商家通过使用与官方产品高度相似的措辞,却在细则中模糊真实权益,甚至暗示可“免排队”,属于典型的误导性宣传。此外,这类套餐往往以格式条款呈现,消费者仅能被动接受,权利义务极不对等,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关于格式条款公平原则的要求。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此类“快通”乱象涉及主体多、责任认定复杂,治理难度较大。监管部门、平台、景区等主体应协同发力,通过以下措施保障游客权益:
假期出游本应充满欢乐,切勿让虚假宣传破坏了美好心情。消费者在购买景区服务时,务必仔细阅读条款,选择官方渠道或信誉良好的商家,避免陷入“快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