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嫦娥六号重大发现:月背样品中首次检出微米级赤铁矿

时间:2025-11-18 14:27:5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韦俊龙

2025年11月16日,国家航天局联合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宣布重大科研突破:我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珍贵样品,首次发现由大型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2O3)和磁赤铁矿(γ-Fe2O3)晶体。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更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磁异常现象提供了矿物学实证,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显微结构图

突破性发现:撞击事件触发月球氧化反应

研究团队通过高精度分析发现,南极-艾特肯盆地样品中存在的微米级赤铁矿颗粒,其形成过程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当直径超百公里的小行星撞击月球时,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局部区域氧逸度急剧升高,铁元素在此极端条件下被氧化,导致陨硫铁发生脱硫反应,最终通过气相沉积形成赤铁矿晶体。值得注意的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正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观测到磁异常现象的矿物载体。

赤铁矿晶体显微成像图

这项研究首次在超还原环境的月球表面证实了强氧化性物质的存在,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中月球缺乏氧化条件的理论。科研人员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作为太阳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其形成时的撞击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为研究特殊地质过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天然实验室。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该区域内部采集样品,为此次突破性发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科学价值:重构月球演化认知框架

该成果不仅为月球氧化还原状态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更通过实证数据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磁异常成因的理解。研究团队建立的撞击-氧化反应模型表明,类似过程可能普遍存在于太阳系其他无大气天体表面,为地外天体演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随着嫦娥六号后续样品的持续分析,科学家有望进一步揭示月球早期撞击历史、表面物质循环等关键科学问题。

南极-艾特肯盆地三维地形图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