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朋友圈已成为现代人记录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在读研究生宋雨昕而言,每周固定发布的三条朋友圈——美食记录、周记plog(图片博客)和外出游玩的九宫格,不仅是分享生活的窗口,更是一部逐渐成型的个人编年史。
“当时觉得特别值得分享,但过段时间再看,又会觉得有些尴尬。”宋雨昕坦言,她曾多次幻想朋友圈能增加“二次编辑”功能,好悄悄修改措辞或替换不够满意的照片。然而,微信公关总监“粥姨”在播客中明确表示,朋友圈的设计初衷就是记录真实的人生轨迹,“人生无法重来,自然也不该轻易篡改自己的‘编年史’”。
那么,这些精心编排的文字与图片,究竟如何拼凑出一部个人史?对宋雨昕来说,每一条朋友圈都是“行文”的精心妆点。她回忆起大一去森林公园打卡桃花的经历:寒风中走了4小时,从近400张底片中选出9张,配文“春日限定”。尽管当天体验并不愉快,但如今翻看时,她仍能感受到那份捕捉春意的喜悦。“期末压力大时,这些图文就像能量补给站,告诉我‘其实过得很好’。”

大四学生王梦对此深有同感。“有人调侃这是‘精装’朋友圈,但我认为认真记录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回忆。”她翻看着自己的朋友圈:入学时抱着快递的狼狈照、体测晒成绩的“凡尔赛”、吐槽银杏“好臭”的配文、冬至想念妈妈包饺子的感慨……这些琐碎的片段,像泛黄的电影胶片,拼凑出最真实的大学轨迹。“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好厉害——4年前独自到1000公里外上学的不安,早已被这些朋友圈里的坎一一迈过。”
在海口工作的28岁张佳珏则认为,朋友圈的真正观众是未来的自己。“它记录着不同时间段的生活与感受,未来翻看时,能瞬间捡起回忆。”她曾在朋友圈记录大学毕业照拍摄的下午,阳光温暖得仿佛能穿透屏幕。“那些好吃的东西、美丽的风景、也许不会再见的朋友,都被朋友圈‘保管’着。划回图文的瞬间,便回到了那个时刻。”
张佳珏在社交媒体上感叹:“朋友圈,是自己的速成编年史。”那些或青涩、或张扬、或尴尬的图文,串联起来,便是一部没有修改选项的“个人史”。“那都是在人间行走的痕迹,以后想多发朋友圈,记录更多真实。”
最终,宋雨昕也与这部不完美的“编年史”达成和解。“尴尬或瑕疵,都是真实的一部分。”她将朋友圈比作小罐子,“过去的瞬间被分成很多片,存在不同的罐子里。某天打开时,往昔的气味、光影、情绪便扑面而来。”正是无法“二次编辑”的特性,让朋友圈得以封存某个时刻的笑与泪,“不必完美,也无需重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宋雨昕、王梦为化名)
实习生 习馨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