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昌11月17日电 题:江西国际教育新突破:从单向引进迈向双向共赢
作者 朱莹
今年以来,江西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按下“加速键”,通过中外人文交流周、外国专家江西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江西分会场、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等系列活动,在中部省份的国际教育舞台上持续发声。从一场交流会切入,江西如何实现国际教育合作的模式升级?

从“单向引进”到“双向奔赴”:构建创新合作链条
11月17日,由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江西)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会在南昌开幕,吸引中外高校近400名代表参会。作为连续六届举办的高规格国际平台,会议内容已从最初的学术交流拓展至项目推介、平台共建、技术转让、合作洽谈、人才引进等全链条合作,江西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
开幕式上,三轮重磅签约成为焦点:江西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集中落地,同时江西高校与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伴企出海”协议,形成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这一布局标志着江西国际教育合作从“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深度融合的转型。
在“引进来”方面,江西通过规模化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从零星项目向体系化发展;在“走出去”方面,江西高校将职业教育标准、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嵌入企业海外项目,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协同”。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通过海外办学机构推广中医药文化,景德镇陶瓷大学依托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输出陶瓷艺术教育标准,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从“一时一事”到“长期长效”:打造国际合作生态
连续六届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的意义,不仅在于当期签约成果,更在于通过机制化运作构建长期合作生态。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郑磊透露,江西已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共建20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境外设立22个“中文工坊”“天工学院”海外办学机构和15所孔子学院,累计吸引109个国家近3万名留学生来赣学习。
匈牙利校长委员会、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部科学与方法中心等机构成为大会“常客”,合作从临时性交流转向长期性、机制化。匈牙利校长委员会秘书长杜贝茨·佐尔坦表示:“教育是连接文明的桥梁,越来越多匈牙利学生选择中国留学,期待与中方构建更紧密的交流平台。”这种信任积累为江西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奠定基础。
大会的“以才引才”效应显著。此前“外国专家江西行”活动中,南昌航空大学校长卢超向领域专家发出共建实验室邀请;此次大会上,江西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就人才联合培养达成协议。通过系列活动,江西正将短期合作转化为长期人才与科技关系,形成动态扩展的国际“智力蓄水池”。

从“异乡客”到“代言人”:塑造国际教育品牌
“江西的校园生活既专业又精彩。”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纳瓦夫·阿西夫·沙阿的评价,折射出江西国际教育生态的优化。通过中外人文交流周、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等平台,江西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渠道持续拓宽,留学生通过文化展演、学术研讨、社交媒体等方式,自发成为江西教育的“代言人”。
江西高校依托特色学科构建留学生专业矩阵:南昌大学临床医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等学科形成“留学江西”品牌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江西留学生规模年均增长15%,国际高等教育辨识度显著提升。
“教育是民心相通的桥梁。”郑磊表示,江西将以更开放姿态深化国际合作,与各方共同书写教育促发展的新篇章。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这个传统内陆省份正凭借文化底蕴、开放战略和务实举措,打造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与产学研用融合的新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