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黄山脚下的皖南小城,竟藏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隐形冠军!安徽汽车产业的实力果然不容小觑。”11月17日,新西兰《中新时报》总编崔志珅在参观完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后,向中新网记者发出如此感慨。

当日,作为“2025海外华文媒体走读安徽”活动的重要一站,来自全球的媒体代表走进黄山市休宁县,聚焦这家以“小开关”撬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透过智能化生产车间,见证安徽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强劲动能。
在昌辉的组合开关车间,28条柔性装配线正高速运转,170余名工人熟练组装着汽车组合开关、功能开关及时钟弹簧等产品。“我们拥有9大车间,其中3个专注零件精密加工,6个实现产品模块化组装,可生产开关型号超2000种。”公司总经理助理唐洁莉介绍道。这些看似普通的汽车配件,实则承载着连接全球市场的重任——目前产品已为国内外40余家知名车企原装配套,自营出口网络覆盖马来西亚、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印证着企业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前10个月,昌辉产值突破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25%。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50年技术积淀的厚积薄发——企业累计获得近300项专利,主导制定7项行业标准,先后获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龙头等称号,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
“昌辉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崔志珅观察指出,这家起步于乡镇的小微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数字化改造,不仅成为国内主流车企的稳定供应商,更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其经验对全球制造业具有示范价值。他透露,海外华文媒体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向世界讲述中国智造的故事。
巴西华人网总编辑邵园园则从全球视角解读这一现象:“当比亚迪在巴西交付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突破,更是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整体崛起。昌辉的案例证明,中国制造完全有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核心位置。”

昌辉的崛起,离不开安徽省对汽车产业的战略布局。作为全省“首位产业”,安徽已形成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7大整车企业为龙头,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的全产品矩阵,构建起配套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以240.44万辆的汽车产量登顶全国榜首,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1.63万辆,同样领跑全国。
在省级战略引领下,休宁县积极打造特色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出“供应链融资”“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累计为汽配企业放贷6.53亿元,其中2025年新增贷款1.25亿元,惠及21家企业。同时,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省内高校建立稳定合作机制,搭建人才与企业双向流动平台,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从黄山脚下的“小开关”,到连接全球的汽车产业链,昌辉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创新与开放永远是最强劲的引擎。随着安徽汽车产业继续领跑全国,这座皖南小城的“智造”声音,必将传得更远、更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