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文科生跨界AI赛道: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5-11-18 21:28:5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史词

AI产品经理、AI法律顾问,文科生正在AI领域掀起新风潮

“跨界”闯入AI赛道之后……

清晨九时,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办公室里,李垚(化名)正对着电脑屏幕快速切换界面:左侧是技术团队提交的AI模型测试报告,右侧文档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产品需求清单。这位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如今以“AI产品经理”的身份,在技术团队与用户需求之间架起桥梁。

从AI产品经理到AI法律顾问,从教育课程设计师到公关宣传专员,这个曾被视为“理科生专属”的领域,正涌现出越来越多文科背景从业者。据国内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动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7月AI新发岗位量同比增长超10倍,简历投递量暴涨11倍,其中非技术类岗位占比达37%。

文科生为何能“闯入”AI赛道?

“我的工作是把复杂的AI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竹子(化名)在“AI+教育”初创公司担任课程设计师,她设计的培训课程覆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中小学生群体,“比如教零基础学员用AI生成营销文案,需要把技术参数转化为‘选择这个功能能让你的文案更吸引人’这样的表达。”

李垚的转型则源于学术积累:“研究生阶段做传播学量化研究的经历,让我具备数据敏感度。”他负责将内容评论、视频制作类AI模型对接到产品中,既要理解技术团队的开发逻辑,又要精准传达产品需求,“就像在技术语言和用户语言之间做翻译”。

曾在快消行业从事市场工作的十佳(化名),选择加入具身智能初创公司负责公关宣传。她发现,虽然产品从日用品变成机器人,但营销底层逻辑并未改变:“技术团队负责‘炒菜’,我们要给菜品起好听的名字,讲好品牌故事,让市场接受新技术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肃指出:“AI产业链包含模型开发、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用户服务等环节,除核心算法岗位外,其他环节都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科生的独特优势:沟通力与共情力

在技术主导的AI领域,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多位从业者给出了相似答案:非技术素养。

曾在互联网公司担任劳动法大模型法律顾问的刘心(化名)表示:“法律适用需要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解释,AI生成的内容仍需专业人士修正。”她举例说明,某企业使用AI生成劳动合同模板时,系统可能忽略行业特殊性,这就需要法律顾问进行二次审核。

十佳的团队曾为工业机器人设计宣传方案:“我们要把‘六自由度机械臂’这样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能像人类手臂一样灵活操作’的通俗表达。”这种“技术语言转译”能力,正是文科生的优势所在。

竹子在设计AI教育课程时,会反复模拟用户思维:“学员最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快速生成PPT,还是优化营销文案?”她发现,具备教育经验的从业者更能设计出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模块。李垚也强调共情力的重要性:“当技术团队说‘做不了’时,需要用他们能理解的逻辑解释需求合理性,这需要跨部门沟通能力。”

跨界之后:持续学习与能力升级

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跨界者们正在构建新的能力体系。十佳所在公司每月组织技术讲座,她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机器人基础知识:“未来想向产品经理方向发展,需要更深入理解技术路线。”

李垚则制定了“转码”计划:“虽然现在不用写代码,但不懂技术逻辑会影响需求评估。”他利用周末参加线上编程课程,目标是“能看懂基础代码,更高效地与技术团队对接”。

教育领域也在主动适应变化。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透露,学院今年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数据新闻课程,并为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技术更新太快,教学大纲需要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

周广肃建议:“高校应加强通识教育,打破文理分科壁垒;企业需建立更公平的招聘机制,聚焦技能匹配度而非专业背景。”他特别提到,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同时具备技术理解和用户洞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薪资涨幅比单一技能人才高出42%。

当被问及“文科生在AI领域的天花板”时,十佳引用公司CTO的话回答:“这个行业没有既定路线,持续学习的人永远站在风口。”

本文刊载于《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8日03版 记者 秦亦姝